摘要:近日,广东揭阳万竹园门口的一尊哪吒雕塑因造型问题引发网友热议。这尊雕塑以“魔童降世”为灵感,但面部比例失调、表情诡异,被网友吐槽“太丑”“像机器人”,甚至被称为“史上最丑哪吒”。3月18日,万竹园工作人员回应称,雕塑确实存在失误,面部不好看,目前正在进行重塑。
近日,广东揭阳万竹园门口的一尊哪吒雕塑因造型问题引发网友热议。这尊雕塑以“魔童降世”为灵感,但面部比例失调、表情诡异,被网友吐槽“太丑”“像机器人”,甚至被称为“史上最丑哪吒”。3月18日,万竹园工作人员回应称,雕塑确实存在失误,面部不好看,目前正在进行重塑。从网传视频可见,原本雕塑的面部已被拆除,专业团队正用新的材料重新塑造哪吒的脸庞。此次事件反映出公共艺术在创作时需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与文化认知。有网友调侃“这哪吒怕是要成网红了”,也有人期待重塑后的哪吒能符合大众心中的形象。
图自网络
同时,该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艺术如何平衡创意和大众审美的讨论。
公共艺术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本质上是与公众对话的媒介,其核心在于“交往理性”。艺术若脱离公共情感基础,便可能沦为自说自话的符号。哪吒作为传统文化中“逆天改命”的符号,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文化想象。此次争议雕塑的问题,恰在于创作者过分追求视觉奇观,却割裂了形象原有的情感联结。反观电影《哪吒》的成功,正是通过现代审美重构角色,同时保留了神话故事的精神内核,证明了创新与传统并非对立。
本次事件中,园方的快速纠偏值得肯定,但更需反思公共艺术决策机制。公共艺术应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估体系,部分城市已尝试将作品方案公示并征集民意,或引入“专业评审+大众评审”的双轨制,这些经验值得借鉴。艺术创作固然需要个性表达,但当作品进入公共空间,就需承担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
重塑后的哪吒能否重获认可尚未可知,但这场讨论已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镜鉴:唯有在创新突破与情感共鸣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艺术真正“公共化”!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来源:东海新奇文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