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医生为啥总“吓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22:08 2

摘要:出院的心梗病人家属,临走的时候来和我告别,说“陈大夫,这几天可被你吓死了,总觉得过了好久好久!你们医生,为啥总是吓唬我们这些家属呢?我们这不是好好的出了院吗!”。

出院的心梗病人家属,临走的时候来和我告别,说“陈大夫,这几天可被你吓死了,总觉得过了好久好久!你们医生,为啥总是吓唬我们这些家属呢?我们这不是好好的出了院吗!”。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忐忐忑忑地去住医院,医生看过后,冷冷地扔过来几句话,你是如何如何严重,会有什么什么后果!吓得你觉得自己好像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心都凉了半截。

其实吧,真不是医生想吓你,这里头有好几个原因:

一、他们必须把最坏的情况告诉你

这是法律和职业要求。比如你要拔颗牙,医生必须告诉你“可能会伤到神经、会出血、会感染”,哪怕这种概率只有万分之一。 这叫“知情同意” 。他必须把所有风险都说到,你知道了并签字同意了,他才能给你治。万一真出了那万分之一的问题,你没签字,那就说不清了。所以,他不是在吓唬你,他要是没有给你讲,那才是真正的没重视你。常在河边走,肯定会湿鞋,他们是把会湿鞋的最坏结局告诉你,就好像“莫下水,会淹死人”一个道理!

二、他们真的没时间跟你慢慢绕弯子

医院的医生一上午可能要看好多个病人,分到你头上的时间就几分钟。他必须在这几分钟里:

· 告诉你现在的情况

· 做出初步判断

· 下一步如何处理

· 把最重要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告诉你

所以他只能像新闻联播一样,直接播报“主干新闻”,没时间给你铺垫背景音乐和抒情散文。所以听起来就特别直接、生硬,甚至冷漠。

三、基本信息不对称

医学专业知识对普通人来说存在门槛,当我们听到陌生医学术语和可能的风险时,容易产生恐惧感。如果有人说看个感冒死人了,你会有感觉医院真没把人当回事,真差劲!但如果说新冠感染去世了,那时候听到最多的消息恐怕就是这样的结果,你认为是必然甚至理所当然!所以,这就是信息差异!

四、心理状态影响和日常差异

生病时患者和家属通常更加脆弱和敏感,对医生的话语会更加在意和放大,容易将中性的专业表述理解为“吓人”的警告!而且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习惯听到“没事”“没问题”等安慰性语言,而医学沟通要求实事求是,所以就会觉得不可接受,这种差异会造成不舒适!

正如心梗病人的沟通,按照正常逻辑和概率,肯定会有心梗病人最终无法出院。但医生无法判定是哪一个心梗病人会出事,所以就会把这种不好的结局,视作每个病人都可能会出现,当这样严肃对待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压力感十足!

医生的“吓人”并非本意,而是专业特性、工作环境和沟通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对不确定结果的时候,或许医生就不用这么去“吓人”了……

下次再去医院,心里默念:“他是来帮我的,他是来帮我的。” 然后鼓起勇气,把他当成一个专业的顾问,没听懂的就问,觉得害怕的就确认,这样沟通起来就会顺畅很多,你也不会觉得自己被“吓”到了!

但,这只是我的想法……

来源:湖北台健康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