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团队揭示淫羊藿素靶向PRDX1-MAPK轴改善化疗后间充质干细胞的造血功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21:21 2

摘要:近日,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刘三宏研究员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团队,在Engineering期刊在线发表题为“Icaritin Improves the Hematopoiesis-Supportive Function o

近日,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刘三宏研究员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团队,在Engineering期刊在线发表题为“Icaritin Improves the Hematopoiesis-Supportive Function of MSCs via A PRDX–MAPK Axis After Chemo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不仅揭示中药活性成分淫羊藿素(Icaritin,ICT)可通过靶向调控骨髓造血微环境促进化疗后造血功能恢复,更为化疗所致骨髓抑制防治提供新候选分子及研究范式,同时从现代分子机制层面印证了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经典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而骨髓作为造血的核心场所,其功能强弱与肾精充盈程度密切相关——肾精充足则髓海充盈,造血功能旺盛;肾精亏虚则髓失所养,易致造血功能减退。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造血系统依赖骨髓微环境维持稳态”的认知高度契合:造血干细胞(HSCs)的自我更新与分化,既受细胞内在机制调控,更依赖骨髓微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物理接触与旁分泌信号提供的关键支持,而这一过程恰是“肾主骨生髓”理论在生理层面的具象体现。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但其引发的骨髓抑制常成为治疗瓶颈。除直接杀伤造血细胞外,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CTX)还会严重损伤骨髓微环境,破坏MSCs的功能完整性,削弱其对造血过程的支持能力——从中医视角看,此过程可理解为化疗毒性耗伤肾精、导致“髓失所养”,进而引发造血功能衰退,凸显了“补肾益髓”思路在骨髓保护中的重要性。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工作筛选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时,聚焦于中医“补肾强骨”的经典药材淫羊藿,发现其活性成分ICT具有显著造血支持潜力。在小鼠和斑马鱼模型中,ICT可有效缓解化疗引发的“髓伤”症状:不仅减轻骨髓抑制、改善血细胞减少,显著提升外周血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更能增加骨髓中HSCs数量并增强其造血功能。这一效果正与中医“补肾益髓以复造血”的逻辑相呼应。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明确ICT主要作用于骨髓微环境中的MSCs;结合药物亲和力响应靶点稳定性技术,进一步鉴定出过氧化物酶1(PRDX1)为ICT的直接结合靶点。机制研究证实,ICT通过调控PRDX1–ROS–MAPK信号轴,刺激MSCs表达效应分子CXCL12,最终促进HSCs扩增并增强其功能。这一分子机制的阐明,清晰揭示了淫羊藿素“补肾益髓”的科学路径——即通过靶向修复“髓”(骨髓微环境)的功能,实现造血能力的恢复,为“肾主骨生髓”理论提供了现代分子层面的有力佐证。

该项工作不仅证实ICT是治疗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潜在候选药物,更搭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造血功能的桥梁:既以现代科研方法解析了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也通过实验数据印证了传统“肾主骨生髓”理论的科学性,为后续探索中医药调控造血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靶点、新视角与理论支撑。

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黄鹏里和张文丹、海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景锐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夏均(现为哈佛大学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交叉科学研究院刘三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及通讯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重大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供稿:科技处、交叉科学研究院

图片:科技处、交叉科学研究院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