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时她的公司东方园林却负债累累,拖欠国内员工工资,数千人求助无门,面对国内外舆论的狂潮,她却公开宣称:“中国的钱,我一分不还” 这一言论,更是点燃了公众的愤怒。
文|知史通今
编辑|知史通今
2017年,中国一位女企业家高调宣布,向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捐赠96亿元人民币,这一举动在国际慈善界引起轰动。
此时她的公司东方园林却负债累累,拖欠国内员工工资,数千人求助无门,面对国内外舆论的狂潮,她却公开宣称:“中国的钱,我一分不还” 这一言论,更是点燃了公众的愤怒。
她曾是浙江女首富,被誉为“园林女王”,也是“中国女首善”,在商界叱咤风云,但她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早年间也曾经历被骗、破产的低谷。
她的企业曾承接国家重点项目,一度登上巅峰,是什么让她从“传奇企业家”变成“失信老赖”?她的慈善捐赠是真心奉献,还是资本运作的手段?
1966年何巧女出生在浙江省武义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有五个孩子,全家七口人挤在不到三十平米的小房子里,生活拮据。她的父亲原本靠种粮食维生,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
后来他决定改种花卉,试图寻找更好的出路,幸运的是他对花木种植有一定天赋,种出的花卉生长旺盛,很快就在市场上找到了销路。
这一转变不仅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也让何巧女从小耳濡目染,对园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当时许多农村女孩不同,何巧女的父母并未重男轻女,而是十分支持她的学业。
她也争气,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这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一条彻底改变命运的道路。
大学四年,她努力学习园林设计知识,立志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国有单位工作,拿到了稳定的“铁饭碗”,成为村里人羡慕的对象。
但她并不满足于朝九晚五的工作,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了商业浪潮,“下海经商”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何巧女渴望更大的舞台,便辞去工作,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她甚至一度计划出国深造,然而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失去“铁饭碗”又没能留学,眼看着自己陷入困境,她决定回家与父亲一起做花卉生意,1990年,正值北京举办亚运会,会场布置需要大量盆景绿植。
何巧女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市场机会,于是带着父亲的盆景前往展销会,她的英语能力在这个场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她能与外国客商直接沟通,成功卖出了大批盆景。
这一次的经历,让她认识到园林行业的巨大潜力,也坚定了创业的决心,两年后,她在北京成立了东方园林艺术公司,正式进入园林绿化行业。
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业务是盆景销售,规模不大,但她信心满满,但是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她的公司很快遭遇了第一个重大打击。
她雇佣的一名职业经理人卷款潜逃,导致资金链断裂,公司濒临倒闭,为了弥补损失,她听信朋友建议,投资了一个铁矿项目,结果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把所有积蓄赔得精光,甚至还欠下了债务。
短短几年间,她从初创企业的掌舵人,变成了负债累累的失败者。亲戚朋友纷纷上门讨债,家人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父亲劝她放弃创业,回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她没有认输,依旧咬牙坚持,试图寻找新的机会翻身,1994年,北京的一处高端别墅区正在进行园林绿化招标。
何巧女凭借自己的园林专业背景,提交了一份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最终赢得了项目,这不仅帮她偿还了一部分债务,也让她重新站稳了脚跟。
从这之后她开始将业务重心转向高端园林工程,逐步扩展业务范围,她的事业开始走上正轨,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1998年她偶然结识李嘉诚团队的陈悦明,并成功承接了“东方广场”项目,这一项目的成功,让东方园林迅速崛起,成为国内顶尖的园林公司之一。
她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从园林绿化走向房地产景观设计,最终在2009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园林行业第一股。
随着东方园林的成功上市,何巧女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张,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不仅希望在园林绿化行业站稳脚跟,还想要将企业推向更高的市值。
2013年国家PPP模式,何巧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PPP项目的特点是企业先行垫资建设,政府再分期付款。
对于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来说,这种模式能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但对于需要不断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说,却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局。
何巧女毫不犹豫地将东方园林推向PPP模式,开始疯狂扩张。短短几年间,公司中标的PPP项目总金额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拿到PPP项目最多的民营企业。
她甚至提出了“五年5000亿”的战略目标,计划将东方园林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园林企业,她在市场上高调宣传这一计划,甚至邀请万达高管加盟,以提升企业运营能力。
但是这一系列扩张并未建立在稳健的财务基础上,而是依赖于大规模融资。为了支撑PPP项目的巨额前期投入,东方园林开始四处借贷。
公司债务迅速攀升,从原来的几十亿增长到上百亿,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形势逐渐趋紧,政府财政支出缩减,PPP项目的付款周期变长,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开始出现问题。
何巧女却并未察觉危机,仍然在各地奔波签订新项目,甚至向股东和投资者承诺“公司市值很快将突破千亿”。
她的自信吸引了一些短期投资者,但也让许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对她的管理能力产生了质疑。
2017年东方园林的市值一度突破400亿元,何巧女以150亿元身家登上浙江女首富的宝座。然而,隐藏在繁荣背后的资金危机也开始显露。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短期债务压力越来越大,但何巧女仍旧沉浸在扩张的狂热中,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她甚至将公司的部分资金转移到个人名下,以支持自己热衷的慈善事业,就在这一年的10月,何巧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她以东方园林的名义,向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捐赠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6亿元,这一消息在国际慈善界引起轰动,美国舆论纷纷称赞她是“全球最慷慨的企业家之一”,甚至将她推上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道德高地。
她享受着全球媒体的赞誉,甚至被邀请到多个国际慈善论坛发表演讲,但她却忽略了国内市场对这一举动的反应。
随着这笔捐款的公布,东方园林的财务状况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投资者和股民开始质疑:一家负债累累、依靠政府项目生存的公司,为什么能拿出96亿元捐给美国。
更让人愤怒的是就在宣布捐款的同时,东方园林已经拖欠了数千名员工的工资,有些人甚至被迫辞职,未能拿到应有的补偿。
舆论的压力迅速发酵,媒体纷纷报道何巧女“宁可资助外国,也不愿支付国内员工工资”的新闻。
社交媒体上,网友对她的指责铺天盖地,质问她为何“重外轻内”,为何不先偿还国内债务,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何巧女却显得异常冷静。
她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表示:“我的钱,我想怎么花是我的自由”,甚至在私下场合,她更是放出豪言:“中国的钱,我一分不还”。这句话被媒体曝光后,更是彻底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东方园林的股价开始暴跌,仅仅几天内,公司市值蒸发200亿元,投资者损失惨重,这也让何巧女的“女首善”形象彻底崩塌。
同时供应商和债权人纷纷上门讨债,公司内部一片混乱,何巧女不得不采取大规模裁员措施,甚至有员工爆料,企业要求离职员工签订不公平的补偿协议,甚至承诺不再追讨拖欠的工资,才能顺利办理离职手续。
面对危机,何巧女的态度却依然强硬,她不仅没有向国内投资者和员工道歉,反而在公开场合表现得极为冷漠。
她曾经的“铁娘子”形象此时变成了“冷血老板”,当媒体问她是否会偿还国内债务时,她竟然直言:“中国的钱,我一分不还”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公众,她从“女首善”变成了“全民公敌”。
公司内外的压力不断升级,银行纷纷要求提前偿还贷款,政府部门也开始审查她过去的PPP项目。
东方园林的大厦已然倾塌,何巧女的商业帝国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她曾经高调站在世界舞台上享受掌声,而等待她的却是破产、追债和信用崩盘的结局。
何巧女的故事,是一个企业家从白手起家到巅峰,再到一夜崩塌的真实案例,她的成功,离不开机遇和努力,但她的失败,也并非单纯的运气不好。
过度扩张、盲目融资、忽视财务风险,这些错误一步步将她推向深渊,而最致命的是,她对自己国家的冷漠态度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彻底断送了她的社会信誉。
企业可以赚钱,但不能丧失诚信,商人可以追逐财富,但不能忘本,何巧女曾经享受过掌声,也经历了唾骂,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财富终究只是暂时的,而真正能让一个企业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信誉和责任感,这个道理,何巧女明白得太晚了。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22-05-11《关于对何巧女、赵冬采取出具警示函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
界面新闻2018-01-29《东方园林董事长捐赠15亿美元保护野生动物背后:多次质押股权》
澎湃新闻2021-10-19《价值4000万房产被拍卖,“园林女皇”何巧女何以至此?》
来源:知史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