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5日,广东惠州水口的一座烂尾楼突然火了,博主@韵动爱飞惠州用无人机拍下这样一幕:荒废了十多年的烂尾楼里积水成塘,水中密密麻麻的全是鱼!
烂尾楼里惊现“鱼群风暴”!无人管理的废墟,如何养活上万条鱼?
3月15日,广东惠州水口的一座烂尾楼突然火了,博主@韵动爱飞惠州用无人机拍下这样一幕:荒废了十多年的烂尾楼里积水成塘,水中密密麻麻的全是鱼!
鱼群像被按了快进键一样,在裸露的钢筋和破碎的水泥板之间来回穿梭。
仿佛这里不是人类遗弃的废墟,而是它们精心挑选的“五星级鱼塘”。
这栋楼曾是当地规划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却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成了烂尾楼中的“钉子户”。
十多年来,雨水顺着坍塌的屋顶灌入,地下室和低层逐渐被淹没,形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封闭水域。
没人管理,没有活水注入,甚至没有通向外界的排水口。
可就是这样一片死水,竟成了淡水鱼的“天堂”。
有网友调侃:这鱼比我家鱼缸里的还多!开发商要是知道,估计得改行养鱼了!
更绝的是,这些鱼并非小鱼苗,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接近成年的大鱼。
无人机镜头扫过水面时,能清晰看到鱼群翻腾掀起的波纹,甚至有鱼跃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
有经验的老渔民估算:这密度,少说几千条起步,要是捞上来,够全村吃三天流水席!
不过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封闭的地方,鱼是从哪来的呢?
广东网友率先抛出观点:肯定是鸟吃了鱼,带着没消化的鱼卵拉屎到水里!
但很快有人泼冷水:鸟的胃酸连骨头都能消化,鱼卵早成蛋花汤了!
科学查证显示,只有极少数水鸟捕食含卵的鱼后迅速排泄,才可能残留极少量鱼卵。
这样的概率本来就很低了,并且还要让它恰好落入烂尾楼所在的水域,这得有多难呀?
上海网友留言表示:老祖宗早说过,千年草籽万年鱼卵!只要积水够久,鱼就会凭空出现!
四川网友立刻附和自己家乡的烂尾楼“鱼塘传说”:我们这的基坑也是三年多没人管,里面自己就冒出鱼来了,平时很多人都去那钓鱼。
这种说法的确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积水中的虫卵、藻类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链基础,而休眠的鱼卵可能通过泥土、风或昆虫传播。
在看到这里面有着这么多鱼的时候,安徽一网友这样说道:放点鱤鱼进去维持一下平衡,免得里面鱼太多了,到时候没吃的了,谁都活不了。
这条提议瞬间点燃网友热情:“再放点小龙虾,直接搞生态链!”
“建议开直播,我刷火箭看鱤鱼吃播!”
玩笑归玩笑,但是真放进去几条鱤鱼,顶级掠食者的介入,反而会迫使鱼群进化出更强的生存能力,说不定最后还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这座烂尾楼的水域看似封闭,实则暗藏玄机,网友们的推论也并不是说说而已。
雨季时,雨水裹挟着空气中的微生物、昆虫卵和植物种子涌入,阳光透过破损的楼板照射水面,催生藻类繁殖,鸟类和昆虫成了“快递员”,无意间带来鱼卵和营养物质。
久而久之,这里竟然自发形成了完整的微型生态系统——没有人类投喂,没有化学污染,反而让鱼类实现了“野生自由”。
生命总能找到出路,哪怕是在最不可能的地方。
非洲的火山盐湖能养活数百万火烈鸟,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区成了野生动物乐园,而这座烂尾楼的鱼群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当人类退出,自然便会重新接管。
有生态学家感慨:钢筋水泥困不住生命,反而成了保护鱼群免受捕捞的屏障——这算不算另一种黑色幽默?
各位朋友,对此此事你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
你们觉得这里面的鱼是怎么来的呢?
来源:野钓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