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价194亿!星巴克“死对头”要被卖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23:23 2

摘要:8月23日,英国天空新闻独家披露,可口可乐公司正在与投资银行合作,评估出售Costa咖啡,目前已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进行初步接触,标价可能仅为20亿英镑(约194亿人民币),而七年前可口可乐收购这家星巴克劲敌时,出手是39亿英镑。

“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咖啡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一位可口可乐高管不久前如是说,现在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

8月23日,英国天空新闻独家披露,可口可乐公司正在与投资银行合作,评估出售Costa咖啡,目前已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进行初步接触,标价可能仅为20亿英镑(约194亿人民币),而七年前可口可乐收购这家星巴克劲敌时,出手是39亿英镑。

无独有偶,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谈判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估值高达100亿美元。同时传来的还有皮爷咖啡母公司JDE Peet’s或被美国饮料公司Keurig Dr Pepper以180亿美元收购的消息。

全球咖啡市场风云突变,三大品牌相继传出出售消息,一场行业大洗牌正在上演。

1. 咖啡梦碎

Costa的故事始于1971年的英国伦敦,来自意大利的两兄弟布鲁诺·科斯塔(Bruno Costa)和塞尔吉奥·科斯塔(Sergio Costa)来到英国后,发现很难找到一杯符合意大利传统风味的高品质咖啡。

于是,他们在伦敦建立了一个咖啡豆烘焙工场,进行了多达112次的尝试,对不同咖啡豆的配比和烘焙方式进行盲测,最终成功调配出独特的混合咖啡——后来闻名于世的摩卡意大利(Mocha Italia)。

1981年,科斯塔兄弟在伦敦的沃克斯豪尔桥路开设第一家Costa咖啡门店。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售卖咖啡的地方,更是一个意式咖啡文化的体验空间,为Costa日后与星巴克的竞争奠定了基调。

1995年,Costa被英国跨国酒店、咖啡店及餐厅公司惠特贝瑞(Whitbread)以1900万英镑收购。这笔收购为Costa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和后端支持,使其不仅在英国遍地开花,更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2018年,可口可乐公司以39亿英镑收购Costa时,曾怀揣巨大的野心。当时可口可乐董事会主席兼CEO詹鲲杰(James Quincey)判断,热饮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尚未有全球品牌的赛道,咖啡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饮料类别之一。

收购Costa,本该为可口可乐带来遍布欧洲、亚太、中东和非洲的强大咖啡业务平台。七年过去,可口可乐的咖啡梦想正在破碎。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Costa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2700多家门店,在全球其他市场拥有1300多家门店,此外还在全球拥有约10000个即饮咖啡系统与自助咖啡亭。2023年Costa的收入为12.2亿英镑,甚至不如2018年的13亿英镑。

如今可口可乐可能以20亿英镑出售Costa,相比七年前的收购价,直接砍掉了一半。这种“打对折”的出售,反映了可口可乐在咖啡领域的失败尝试。

2. 中国变局

中国作为咖啡品牌的“必争之地”,成为了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Costa于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与江苏悦达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以上海为起点,并于同年底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开出中国首家门店。

中国一直是Costa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也是仅有的两个直营市场之一(另一个是英国)。在中国,Costa除了咖啡门店,还通过中粮可口可乐、太古可口可乐两大装瓶商的助力,填补了可口可乐在即饮咖啡的空白。

然而 Costa 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最近五年,Costa关闭了非一线城市100多家门店,目前仅存300余家。

Costa亚太区负责人Tom Edgar将这一策略称为“先做好再做大”。但在消费不景气下,精品咖啡增速明显放缓——欧睿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从2023年的25%降至2025年的12%。

可口可乐高层曾坦言:“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咖啡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除了星巴克和Costa,麦当劳(McCafé)、Tim Hortons等快餐连锁的咖啡业务,靠着性价比侵蚀了大量市场。而瑞幸、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更是凭借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灵活的经营策略,实现了快速增长。

不仅仅是Costa,全球咖啡市场正在迎来一场大变局。

Costa咖啡的出售传闻,与星巴克中国区的股权转让几乎同步进行,呈现出全球咖啡市场两大巨头同时寻求变革的罕见景象。

去年11月,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证实出售计划,超20家资本竞逐。路透社最新消息显示,星巴克已要求入围竞标者在两周内提交非约束性标书,目标年内达成协议。潜在买家包括高瓴、凯雷、信宸资本、春华资本等,甚至瑞幸大股东大钲资本也参与竞购。

尽管如此,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却水涨船高——从最初的50至60亿美元,到如今外媒引述投标者指“将达100亿美元”。这一估值与Costa的20亿英镑形成鲜明对比。

星巴克之所以出售中国业务股权,是因为面临严峻挑战。路透社引用Euromonitor分析数据指出,星巴克中国市占率由2019年的34%大跌至2024年的14%。

Costa和星巴克并非唯一下场调整的咖啡品牌。

8月25日,另一家连锁咖啡店——皮爷咖啡母公司JDE Peet’s也传出或被收购的消息。据彭博报道,美国知名饮料公司Keurig Dr Pepper计划以180亿美元(约1290亿人民币)收购JDE Peet’s。

皮爷咖啡卖身背后,亦是在中国市场表现疲软。2024年新开约50家门店,2025年上半年仅增10余家,并关闭包括华南首店在内的部分门店。

3. 行业洗牌

这一系列出售传闻反映全球咖啡行业面临深刻调整。Costa、星巴克和皮爷等品牌均在中国市场放缓扩张或降价,凸显消费疲软下高端策略的挑战。

这是全球宏观经济变化的一个缩影。断尾求生,对于很多面临激烈竞争的跨国公司来说是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调整,同样也是在周期低谷,选择从“重资产”到“轻资产”的应对之举。

另一边,对于买方来说,抄底的好时机到来了。

今年以来,消费并购盛况惊人。正如年初,红杉中国以11亿欧元的估值收购Marshall马歇尔的多数股权;德弘资本以约130亿港元的价格从阿里那里买下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博裕资本则收购高端百货商场SKP;还有KKR买下国民汽水大窑饮品。

全球咖啡市场正迎来新一轮洗牌,有人离场,有人抄底。

跨国巨头们选择断尾求生,在周期低谷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本土品牌们则凭借极致性价比、快速创新和数字化运营,重新定义中国市场的新咖啡文化。

咖啡还是那杯咖啡,但江湖已不再是那个江湖。

来源:品牌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