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96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才18岁,怎么可能得艾滋?”小陈得知自己HIV抗体阳性的那一刻,整个人懵了。
他是某高校的大一新生,阳光、外向,朋友多,性格也开朗。得知诊断结果后,他反复哭着对医生说:“我就那一次没带套,真的没想到会这样……”
遗憾的是,病毒并不会因为“你是第一次”就放你一马。
事情要从三个月前说起。那天晚上,小陈和网友见面吃饭,聊得投机,酒也喝了不少。之后两人去了酒店。
“对方说自己身体很健康,而且看上去也没什么异常,我当时就信了。”小陈回忆。
也正是因为这个“看起来没问题”,让他放弃了使用安全套。他甚至以为“只一次应该没事”。
可HIV病毒的传播,不看次数,也不看运气。只要一次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性行为,就有可能感染。
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HIV感染后,不会立刻有明显不适,有些人甚至几年都没有症状,但病毒却在体内悄悄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有研究显示,HIV感染者在感染后2~4周可能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但这些表现很轻微,常常被当作普通上火或劳累所致,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小陈也有过低热和浑身酸痛,以为是军训太累了,没当回事。直到学校组织体检,被检测出HIV抗体阳性,才如梦初醒。
很多人对HIV传播的风险没有概念,总觉得“我运气不会那么差”。
根据《国家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数据:
男男无防护性行为的HIV传播概率约为1.4%~1.7%;
异性无防护性行为的传播概率约为0.1%~0.2%;
如果伴侣本身是高病毒载量感染者,风险还会翻倍。
这听起来似乎是“小概率事件”,但问题是,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否感染,也无法预知自己是不是那个“倒霉的那一个”。
而且,如果频繁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累计风险就会迅速增加,绝不是“安全”的。
很多人一听“艾滋”,就仿佛和“死亡”画上等号,其实这早已是过去式。
目前,我国对艾滋病的治疗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规律服药,大多数感染者都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可以正常恋爱、结婚、生育。
抗病毒治疗(ART)的目标是使病毒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undetectable)。达到这个状态后,病毒传播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被称为“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小陈开始接受规范治疗三个月后,病毒载量已经大幅下降,医生说只要坚持服药,他完全可以正常完成大学学业。
有些人总觉得“我又不是吸毒的,也没乱来,哪来的风险?”但其实,高危行为远比你想象的多:
无保护的性行为(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
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情况不明;
共用针具,如吸毒或纹身器具不洁;
母婴传播(未治疗的HIV阳性母亲有传播风险);
输血或器械消毒不规范(现代医疗已极为严格,极少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约会、酒后冲动、一次性行为正在成为年轻人感染HIV的主要因素。
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指出,我国15~24岁青年学生中,感染者报告数已连续多年上升,其中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的比例超过80%。
如果刚发生了高风险接触,比如无保护性行为,不要等“等我有症状再说”。
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都明确指出:在72小时内及时服用暴露后预防用药(PEP),可以有效阻断HIV感染风险,阻断成功率高达90%以上。
但这个时间窗口一过,药物就基本无效了。
遗憾的是,小陈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医,而是选择“观察看看”,以为“没感觉应该没事”,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那就是:每一次性行为都采取保护措施,尤其是使用安全套。
不要因为“信任”“一次没事”“对方看起来健康”就大意,HIV不会写在脸上,也不会挑人下手。
此外,若你属于高风险人群,还可以考虑服用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即每天服用一粒预防药物,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写在最后的话小陈的故事并不是个案,而是无数年轻人“以为没事”的缩影。艾滋病并非遥远的传说,也绝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它离我们并不远。
每一次心存侥幸的放纵,可能就是病毒悄然入侵的入口。
人生没有重来,健康也没有如果。当面对性行为时,请记住:保护自己,才是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4)》
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
《HIV感染与暴露后预防用药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23年版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