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邹城市唐村镇西颜庄村抗日英雄李法真老人的家,一张合照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那是几年前邹城老兵聚会时的照片。李法真老人曾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和功勋章十多次,荣立三等功及以上奖励三次。
走进邹城市唐村镇西颜庄村抗日英雄李法真老人的家,一张合照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那是几年前邹城老兵聚会时的照片。李法真老人曾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和功勋章十多次,荣立三等功及以上奖励三次。
时间回溯到1943年2月。年仅15岁、父母双亡、靠讨饭度日的李法真,在邹县(今邹城市)遇见了八路军115师老三团独立营。营长看着眼前瘦小的少年,问了三个问题:“能吃苦吗?敢开枪不?敢打敌人吗?”少年的回答斩钉截铁:“能吃苦!不敢放枪当什么兵!”这份勇气打动了营长:“是个苦孩子,精神头好,是块好料子!”入伍当天,李法真领到最小号的军装和一支“小马倌枪”(短步枪),以及仅有的三排共15发子弹,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参军仅8天,李法真便随部队开赴山东潍县战场,迎来人生第一场硬仗。激烈的战斗中,一个日本兵见李法真个子矮小,挺着刺刀直冲过来。“等他离我二三十步远”,李法真屏息瞄准,子弹正中敌腹。首战告捷,他一人毙敌3名,后背的冷汗浸透了军装,营长重重一拍:“你还真是人小鬼大!”他荣立了人生第一个战功——二等功。
艰苦的战斗岁月里,营养不良让少年李法真早生华发,“少白头”成了他的标志。他的枪法日益精进,威名远播敌营。鬼子们相互警告:“小心八路军中那个‘小白毛’!”他跟随部队转战潍县、泗水、枣庄、济宁等地,参与拔除日军大小据点的“麻雀战”。谈及印象深刻的战斗,老人指向滕县东:“在滕县东边40里,那场伏击,打得漂亮!”他回忆,部队提前在日军回撤必经的公路上埋设地雷,同时在两侧山头设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圈,两侧枪声大作,日军指挥官误判遇主力,仓皇下令回城。就在日军沿路撤退时,地雷被拉响——此战炸死炸伤日寇40余人,毁车多辆,打得鬼子“好长时间不敢轻易出城”。
1945年8月初,部队在日照县休整时,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传来——日本投降了!李法真和战友们起初难以置信,待看到报纸确认,喜悦瞬间爆发:“从心里往外的高兴!战士们那一天都蹦啊!”十四年浴血奋战,这一刻的狂喜,穿透了时光。
采访尾声,记者请老人唱起当年的革命歌曲:“我的贤妻,实话告诉你,当八路来受的苦,提也提不起......爬雪山、过草地,经过了两万五千里……”当问到歌词里说得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当八路军?老人的回答斩钉截铁:“中国人要有勇气,有志气!日本人在中国杀人放火,我们就是要当八路杀敌救国!”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