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
上图:习近平主席的题词
上图:杨凤海将军题
老山对联:“碧血洒南疆,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艰苦守边关,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故取名“碧血南疆”。
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血燃烧的忠魂,都有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曾经的欢笑与关爱,虽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精神与爱,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怀念不仅是对情感的寄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怀念。
上图: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广场英烈墙
上图:杜文平烈士的名字镌刻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广场英烈墙本张图片第6组第4行
杜文平,412团1连8班战士,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黄金店村人,1965年11月出生,1985年1月入伍,1985年3月随部参加云南省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1985年12月17日在八里河东山42号阵地3号哨位猫耳洞遭敌炮击,与班长张钊、战友邢胜鸿同时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0岁。根据杜文平生前意愿和战场表现,1985年12月27日团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三等功,骨灰安葬在山东省郯城县烈士陵园。
军人,多么闪光的字眼,古往今来,有多少作家诗人,讴歌过他们的英勇和无畏,为祖国牺牲之多,向人民索取之少。杜文平这个从沂蒙山区长大的农家子弟,从如愿穿上军装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决心在军营里磨砺自己,报效祖国,为军队奋勇争光。
杜文平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一下子从农村来到军营,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新兵训练比在家里种地累十倍,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练队列练射击,膝盖磕的青一块紫一块,五公里越野时,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好几次跟不上差点掉队,想起临行前爹那句到了部队要像个样,只能咬着牙往前冲。夜晚做梦时,梦见最多的是父母慈祥的面容。杜文平印象最深刻的是半夜里紧急集合的哨音,随之班长的狂吼。最狼狈的事是跑到门外才发现穿反了裤子扣错了衣扣。在新兵连,最常做的动作是扶正军帽系紧腰带。每天说的最多一个词是“报告。”杜文平感到最温馨的时刻,是生病卧床的日子,战友都来到床前看望,班长还端来了热气腾腾的病号饭。军营里的日日夜夜,在杜文平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迹。经过几个月刻苦训练,杜文平各方面素质提高很快。
1985年1月,杜文平所在部队接到中央军委赴滇参战的命令,连队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搞好临战动员。即将奔赴硝烟弥漫的南疆战场,作为一名战士,杜文平信心十足,连续向连队党支部递交请战书,积极要求参战,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
1985年3月19日,杜文平随部队从山东驻地摩托化行军到达高密县火车站,全副武装踏上南下的军列。闷罐车简陋而质朴,地面是粗糙的木板,车厢底部铁板上,铺了一层草席,杜文平和战友们或坐或靠在一个长15.5米、宽2.8米、高2.6米的车厢里,车厢两侧各有一个50公分见方的窗户,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推拉大铁门,车厢顶部悬挂着几盏马灯,散发着昏黄的光。 夜晚杜文平和战友们打开背包席地而睡,白天卷起被褥席地而坐。透过小小的窗户,偶尔能看到飞逝而过的风景,那是祖国的锦绣山河,是我们要守护的土地。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有节奏地响起,如同战鼓擂动。连队在车厢内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和我军光荣传统教育,运用配发到连队的录音机听唱学唱新的爱国主义歌曲。一首《十五的月亮》触景生情,引起了杜文平和战友们内心的共鸣,大家更知肩上的责任。
越靠近前线,空气中的火药味越浓,路边不时能看到被炸毁的房屋残垣,偶尔有当地老乡背着竹篓往后方走。杜文平心中思绪万千,更加增强了保卫祖国安宁的决心。他在日记中写道:“任何事情都不是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是为战争而战,是为保卫祖国而战,参加这样的战争是光荣的。谁不珍惜自己的青春,谁又不向往美好的未来?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候,我要用自己的青春去开创人民幸福的未来。”
杜文平随部队来到云南省文山州古木乡,居住在少数民族家中,进行临战训练。滇南的丛林山区就像一个天然的迷宫,复杂的地形和茂密的植被,让每次行动都充满了挑战。杜文平和战友们每天潜入深山老林,白天在40度的高温下身背50-60斤武器装备进行训练。盛夏午后,骄阳似火,训练瞬间被热浪包裹。四周山高林密,形成一个天然洼地,潮热的空气汇聚于此。烈日照射在皮肤上,有种针扎般的刺痛感。没走多远,杜文平身上的训练服便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黏糊糊的。经过50多天的射击训练,协同训练、夜间训练,步兵战术训练,杜文平的身体素质和军事素质显著提高,经考核,多个课目获得优异成绩。
第一次看到老山主峰,杜文平心情激动。我们千里开拔,训练了几个月,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为了领土不受侵犯,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昔日我们有多少战友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今天轮到我们来保卫她,感到神圣而光荣。杜文平亲眼目睹边寨人民的房屋、学校、橡胶林,遭到敌人炮火的摧残。面对越军犯下的累累罪行,杜文平恨不能立即冲上战场,亲手杀死几个越军,为死去的烈士报仇。
杜文平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接到了父母的来信,明天我将走向血与火的战场,我知道打仗意味着什么,生与死的决斗是贯穿在整个战斗中的,我不感到恐惧,即使死了,也是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作为一个军人,还有什么比战死疆场更值得骄傲的?不过,我担心的是我的父母,在战斗胜利的时候,如果万一接到孩儿的《烈士通知书》时,望你们千万不要难过,不要悲伤,要为孩儿感到光荣和自豪。
杜文平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在我入伍即将离开家的晚上,爸爸妈妈对我的临别嘱咐,我始终把它记在心上。我知道,父母是希望儿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来到部队后,我自己暗暗下决心,决不能辜负你们的期望,要争口气,一定要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假如我牺牲了,你们千万别难过,不要伤心,不要流泪,你们要为我感到高兴和自豪。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人民的幸福,我已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
杜文平在给连队党支部的决心书中写到:
敬爱的党支部:父母送我来参军,希望我为党为人民为国家的利益做出贡献。亲人在期待着我,时刻鼓励着我,我有幸赶上亲自去杀越寇的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战争是要流血和牺牲的,是要用生命换取胜利的。死对我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敌人所吓倒而失去必胜的信心。我已做好了献出一切的准备。我坚决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决不辜负党对我的培养,人民对我的关怀,领导对我的教育,亲人对我的期望。我的决心是: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多杀敌多立功,防御战中做一颗钉子,坚守阵地,寸土不丢;进攻战中,做一把尖刀,指到哪里就杀到哪里。为人民为祖国我愿献出我的一切!
那一刻,杜文平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期待着在战场上为祖国为人民而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85年五月,杜文平随部队进入八里河东山战区,先随连队担任团预备队,为团里修弹药库。当时身体有病,连走路都很吃力,仍谢绝战友的劝说,坚持出工,没耽误一天工作。
后来,杜文平所在的1连3排8班,接防八里河东山43号阵地通往42号阵地的3号哨位,这是通往42阵地的唯一通道,离越军阵地只有一沟相隔,直线距离不足200米,对面越军有时说话的声音都能听见。这里植被破坏严重,全线暴露,是越军定点炮击打击的重点。进入阵地后,杜文平与班长张钊和战友邢胜鸿连夜加固阵地,用土石和木头,编织袋装沙土搭起工事,常常干得大汗淋漓,汗水浸湿了衣服,从不叫苦叫累。
越军在我军刚刚接防阵地,敌情地形不熟的情况下,连续5天5夜向我八里河东山前沿阵地发起营连排规模进攻,疯狂地向我前沿阵地进行倾泻式炮火轰击,杜文平和战友们承受敌炮火袭击100余次,炮弹近千发。杜文平在班长张钊的带领下,各就各位,严阵以待,坚守阵地,不论白天和黑夜,都要注视前方和阵地四周,紧握冲锋枪和手榴弹,始终处于战斗状态,严防来犯之敌。在军工和支前民工及时保障下,全班歼敌2人,伤敌4人,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在一天后半夜,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雨丝编织成一片朦朦胧胧的雾纱,笼罩着远山近岭,杜文平眼前的视野模糊一片,漆黑的夜暗,再加上风声、雨声,严重影响着他的视觉和听觉,削弱了应有的研判能力,给观察敌情带来了困难。面对迷迷茫茫的雨夜,杜文平和战友们高度警惕,神情坚毅,眼睛一眨不眨地在雨夜中搜索着,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可疑迹象。时针滴滴哒哒地走着,杜文平在饥饿、伤痛和疲惫中熬过了这个让人感觉特别漫长的阵地之夜。
10月23日夜晚,敌人向我前沿和纵深炮击,炮弹呼啸着从杜文平头上飞越而过,声声剧烈的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耳朵嗡嗡直响。敌一个班向3号哨位偷袭,杜文平和战友们沉着冷静,待敌靠近,主动出击,突然开火,击退了敌人。有一次,杜文平正在哨位上值班,突然发现左前方有敌人向哨位偷偷摸来。他屏住呼吸,不出声响,密切监视着敌人动向。他想,不能和敌人硬拼,最好以智取胜。于是,他悄悄拉住定向地雷的起爆线,隐蔽到哨位左侧一块大石头后,躲开了敌人的摸进方向。当敌人接近定向雷的爆射区时,小杜正要拉响地雷,敌人却趴下不动了。他急中生智,向敌人背后投掷了一块石头,胆怯的敌人惊恐了,以为身后有我军埋伏,便各自忙着逃命。
11月5日,敌人一个排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向8班3号哨位进攻,杜文平冲出猫耳洞,拉响定向地雷,与战友们一起连续击退10余次越军攻击,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12月17日早8时许,军区前指首长要到八里河东山34号阵地视察,当他们沿着堑壕向前沿行进,途经42号阵地的3号4号哨位时,看到1连8班长张钊与新战士杜文平和邢胜鸿正在哨位加固工事,浑身上下都是泥水。3号4号哨位距敌前沿阵地近在咫尺,可以看到对面的越军正光着膀子也在修工事。当军区首长他们一行人向主阵地回撤时,前沿和主阵地遭敌猛烈炮击,堑壕内不少地段都已被炮火炸平,炸倒的大树横在堑壕上无法通过,由山底向山上回撤非常艰难。当他们撤到42号阵地3号哨位,杨团长看到战士杜文平、班长张钊和邢胜鸿还站在哨位边没有进洞。杨团长大声说:“炮击的这么厉害,怎么还不赶快进洞隐蔽?”
杜文平和班长张钊面对敌人炮火,舍不得进洞隐蔽,主动让首长进洞防炮。敌人的炮弹不断打过来,猫耳洞最多能容纳3人,6个人挤在一起目标大,太危险了,为确保首长和8班哨位3名战士的安全,杨团长果断下令不能停留,继续护送首长向主峰34号阵地撤离。
下午3点10分,越军的一发发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八里河东山42号前沿阵地周围,为防备越军利用炮击后偷袭阵地,杜文平边防炮边观察敌情,当他和班长张钊刚刚进洞时,突然一发重型炮弹正好打进42号阵地的8班3号哨位,工事被摧毁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冲击波。十几分钟后,杨团长让警卫员李俊岭去观察一下炸点。几分钟后小李报告:“刚才那发重型炮弹正好打进我们刚经过的3号哨位,班长张钊和杜文平两名战士都牺牲了!”多么好的战士呀,十几分钟前,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最危险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首长的安全,太让人心痛了。如果首长们在3号哨位隐蔽,就都成革命烈士了。
炮击停止后,战友们立即出去察看,顿时为之一惊,工事被摧毁,洞口被封闭,物资全部毁坏,巨大的弹坑映入眼帘,整个猫耳洞满地狼藉,一片惨景。战士们不敢用工具,只是边哭边用手扒,扒得手上出了血也不觉得疼。将三位战友从土里扒出来时,只见杜文平头部被弹片炸伤,脑浆和鲜血流了出来,班长张钊和战士邢胜鸿血肉模糊,见此情景,连长差点晕倒,指导员在一边默默地掉泪,战士们想哭还不敢出太大的声。
临下阵地时,前指首长和杨团长含泪握着一连指导员的手动情地说:“多好的战士,一瞬间就没了,请代表我谢谢战士们,并慰问他们的亲人……”
杜文平这个当年入伍的新兵,上阵地后,目睹了一次次激战的壮烈场面,战胜了初上战场的恐惧,经历了铺天盖地的炮火倾泻,经受了残酷战争环境的考验,亲历了曾经的艰难困苦,他饥让食,渴让水,冷让被,病让药,避弹让洞,在阵地上参加过大小战斗110余次,取得毙敌两人,伤敌三人的战果,承载着使命与荣耀。这正是:
热血报国信念坚,每遇危险冲在前。
历经艰难和困苦,不懈奋斗经考验。
上图:杜文平烈士生前照片(杜明谣提供)
上图:杜文平烈士立功证书(杜明谣提供)
上图:杜文平烈士立功喜报(杜明谣提供)
上图:杜文平革命烈士通知书(杜明谣提供)
上图:杜文平革命烈士证明书(杜明谣提供)
上图:山东省郯城县烈士陵园内杜文平烈士墓碑(李福芳摄)
来源:英雄旗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