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史书记载,天长镇是宋代至建国初井陉县治城所在。天长古镇,位于今井陉县城西南五公里处。旧县治天护,县城西北12公里处,今石市矿区天户村,推测为秦到唐代的县治;威州,县城东北8公里处,为晚唐到五代时的井陉县县治; 古城地势南低北高,从高处俯瞰的话,整个古城就像
百年城垣图志
感谢@平淡人生提供的照片
井陉素有“太行八径之第五径,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为冀通衢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
上世纪1970卫星图@平淡人生
根据史书记载,天长镇是宋代至建国初井陉县治城所在。天长古镇,位于今井陉县城西南五公里处。旧县治天护,县城西北12公里处,今石市矿区天户村,推测为秦到唐代的县治;威州,县城东北8公里处,为晚唐到五代时的井陉县县治; 古城地势南低北高,从高处俯瞰的话,整个古城就像簸箕一样屹立在太行山上,因此,当地人又把这座古城称为“簸箕城”。
天长镇在唐朝就已经建有城池。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建县治,初时以土夯建,城墙长三里,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六。明洪武九年重建,开始筑土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城被河水冲坏,后以石砌南城。明隆庆六年(1572年),大雨,雉堞崩毁,全部改砌石城以防水患,城三门,并在东、西、南三门外增加瓮城和弩台,以防外敌来袭。
后多次维修,城周长三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开四门:东门会源、西门、东南小南门。现大部城墙留存,南城墙面貌较好。存南门及瓮城、小南门、东门及瓮城、西门部分遗留,西南角外古道有一小门。
井陉南城门作为城防系统最紧要的位置,现保存较好。南城墙及瓮城长520.3米,高约20米。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旧城大南门,又名会源门@平谈人生 井陉古城东门瓮城的城门原在南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占据井陉时打破东门瓮城的东侧一段城墙改为城门,南侧的旧门被封堵弃用。
很幸运,1958年井径县政府迁出井径古城,古城墙也减少了破坏,现存古城墙1758米。
来源:历史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