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丨“孩儿体”书法大师的成都岁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20:17 2

摘要:于右任评价他“笔挟元气,风骨苍润”;沈尹默则认为他“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他,就是近代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他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等古代书法家研究极深,在此基础上形成天然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的个人风格,被世人

于右任评价他“笔挟元气,风骨苍润”;沈尹默则认为他“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他,就是近代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他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等古代书法家研究极深,在此基础上形成天然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的个人风格,被世人誉为“孩儿体”。

谢无量生命的四分之一时光都在成都度过。他前前后后在成都生活了近20年,特别是1942年定居成都后,其独树一帜的“孩儿体”书法墨迹遍布蓉城名胜,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印记。

谢无量作品《还乐至绝句十二首之三》轴 图据成都博物馆

谢家是四川乐至县有名的书香门第。1901年,17岁的谢无量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1910年2月,年仅26岁的谢无量被推荐担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

这位青年才俊很快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他积极调整课程,增设地理、算学、医学、英语、天文、工程学等新学科;为解决图书短缺问题,多方协调将已停办的尊经、锦江两书院的百万卷藏书划归学堂;还设法将四川军政府枢密院原址扩建为校舍。存古学堂及其后来演变的四川国学院,培养出郭沫若、蒙文通、李劼人、周太玄等一批杰出人才,为四川大学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2年赴沪后,谢无量迎来学术创作高峰。1916年是其学术成果丰硕之年,接连出版三部重要著作:我国首部中国系统介绍佛教理论的《佛学大纲》、首部妇女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首部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

谢无量1918年出版的《中国大文学史》影响尤为深远,至1940年已再版18次。这部被学界视为我国首部文学史专著的著作,连鲁迅先生在撰写《汉文学史纲要》时也多次引用参考。

《〈山水图〉与晋陶渊明〈读山海经〉》折扇 黄宾虹画,谢无量书 图据成都博物馆

谢无量再次回到成都长居,已是近三十年后的事了。

1941年春天,谢无量由妻子陈雪湄陪同到青城山养病。回到家乡的他,对故土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其间创作了不少反映家乡风情的诗歌和楹联,语言质朴却情真意切。其中,应青城山道长彭椿仙之邀创作的一副楹联尤为精妙:

半岭天风闻剑啸

一春梦雨茁芝芽

这副楹联表面咏景,上联写青城山天师洞山风呼啸,如宝剑破空,下联写春雨滋润,百草萌发。但细品之下,意境远不止于此。作为爱国学者,谢无量虽居青城,耳中却似听见抗日战场上“斩妖除魔”的剑啸。尽管1941年抗战艰难,他个人也身处逆境,却坚信中华民族复兴的种子正在萌芽,美好明天终将到来。

在蓉期间,谢无量为抗战奔走呼号,创办《大义周刊》宣传救亡,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如《锦江即席》中“每听鼓鼙思将帅,总因忧患作春秋”等句,尽显赤子之心。

这段时期的谢无量经济窘迫,无固定收入,以卖字或题写招牌为生,他也安之若素。时人回忆,当时谢无量常乐呵呵地去成都的皇城坝、玉带桥、西玉龙街等处卖字或帮人书写对联,完全没有大学者的架子,也不见其萎靡,颇显名士作风。

“大器无量——谢无量的学艺人生”展 图据成都博物馆

1949年,居住在成都慈惠堂街37号的谢无量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这位饱学之士先后出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等职。

1955年3月,谢无量应邀参加成都杜甫草堂重修竣工仪式,集杜诗挥毫写就一副楹联: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其书法飘逸洒脱,与杜诗意境相得益彰,至今仍悬挂于草堂。有趣的是,四年后到访的陈毅元帅同样集杜诗成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书怀无量——全国著名书家书谢无量诗书法展”展厅一角 图据成都博物馆

1957年,应四川老乡吴玉章之邀,谢无量离蓉赴京,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临行前,他留下了传诵一时的《饯席留别成都诸友》,“邛杖一枝扶蹇步,秋光千里送微吟。山川草木怀新意,他日重逢感倍深”,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依依不舍和对新中国的深情。

1960年,谢无量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4年12月7日,谢无量因病在京辞世。半个世纪后,其成都四圣祠西街44号旧居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成为后人追思这位文化名人的重要场所。

撰文/陈继明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