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轶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自曝脑梗引发网友热议。
“天天治脑梗,最后我也得了脑梗!”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阿泰
“大家好,我是李轶,我今年45岁,最近我也脑梗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轶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自曝脑梗引发网友热议。
视频中,李医生晒出了自己的磁共振报告,报告显示诊断为“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俗称“腔梗”,属于脑梗死的一种。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此前,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滕振杰医生曾在医脉通撰文介绍:
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脑内的血管堵塞造成的。
腔隙性脑梗死也是脑梗死的一种,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灶很小的轻微脑梗死,也就是说是非常细的脑血管堵了造成很小面积梗死,脑血管就像一颗大树,如果主干就是树干,很细的脑血管就是大树的末梢。其中有一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是因为脑血管堵塞的地方位于大脑的非显著的功能区,无明显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往往是在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因此这种腔隙性脑梗死也被称为被称为无症状、偶然发现、隐匿性或静息性腔隙性脑梗死。
滕医生指出,通常来讲,绝大多数体检发现的腔隙性脑梗死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不会出现失语、偏瘫、感觉异常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所以,危害程度相对比较小。但目前也有许多研究认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存在,是未来发生认知障碍(如老年痴呆、血管性痴呆等)、症状性脑卒中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过劳成健康杀手
“天天治脑梗,最后我也得了脑梗!”李医生在视频中如此自嘲。
李轶医生在视频中解释说,脑梗常见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血管狭窄、抽烟喝酒、肥胖、过劳等。经过自我评估,他排除了其他所有因素,自己唯独符合“过劳”这一项。
这份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报告的背后,正是长期超负荷工作埋下的隐患。
作为神经外科专家,李轶医生的工作强度非常大。
他在与一位患者交流时,当患者谈到自己家也有从医的亲戚时,他感叹医护人员“苦得不得了”“干我们这行,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去坚撑”……
他说,自己经常半夜被叫到医院做急诊手术,其实自己也很累、很辛苦,但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他必须随时待命,24小时都要做好急救准备,因为人命关天,责任重大。
这样的工作状态,是很多医生的工作常态。
他曾因过度疲劳引发间歇性失聪。有一次他高烧了一个星期,半夜来了一个偏瘫的急性脑梗患者,他挑战身体极限,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去医院做手术,只为了从死神手里把病人抢回来,下了手术台,他自己再也撑不住倒下了,被送进了抢救室。
遇到就诊的患者,当发现对方过劳时,他也会提醒:“养家糊口不容易,也要重视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你赚多少钱,最后身体垮了,这一切都是0……” “要重视健康,你在,家才在”……
医者健康,不容忽视
今年年初,一位医生的爱人在网络发文“老公,今天我去医院把你的遗物拿回来了,从此医院里再也没有你的痕迹了”,引发很多医疗圈人士关注。据这位网友自述,她的爱人是江苏泰兴一家医院的急诊医生,不幸在工作岗位猝死。她在文中写道:“这下你可以好好休息了!再也不用担心没人接你的班了……”
有网友留言:医务人员上夜班都很累,科室50岁以上的医生还在上夜班。她在回复网友留言时说:“本想着熬过去就好了,没想到把命熬没了”……
近年来,医生过劳或突发疾病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2025年3月10日,第九二八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沈宏峰同志,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9岁;
2025年4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刘侃突发疾病去世,年仅39岁;
……
翻看沈宏峰医生的生前履历可知,他是一位在泌尿外科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专家,他的生平事迹和职业精神令人敬仰。同时,沈医生还以敬业精神著称,如他曾在膝盖受伤的情况下坚持为患者手术,被称为“拼命三郎”;如他365天无休,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
刘侃的同事说,他非常敬业,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医院;有患者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半夜两点他还在回复家属问题……
超长待机,昼夜颠倒,带病硬扛……几乎是医生的工作常态。
医脉通特约撰稿者叶正松医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身为医生,我们当然知道什么对身体好,什么对身体不好,可我们依然做不到,心里想着压力小一些,熬夜少一些,可每遇到急诊急救的危重病人还是要依然熬夜抢救到深夜。
医者仁心,本该如此。但医者健康,同样不容忽视。
持灯者的光芒,本应温暖而恒久
当医生的工作与生活失调时,会发生什么?
2024年初,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朱翔医生突然离世,年仅45岁。消息传出后,知名医疗媒体评论人烧伤超人阿宝有感而发,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因生病且过劳工作差点猝死在手术台上的经历。正是这样一段经历,正值事业上升期的他选择了“与自己和解”,他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对医院和患者而言,医生很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但对于家庭而言,如果没有我们,天就塌了,家就散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再肆意透支身体,挥霍自己的健康,莫要让自己燃烬在工作中。
当我们在与DeepSeek就医生过劳的话题进行对话时,它给出了这样一段忠告:
当医生用生命点燃的警示灯亮起,我们期待看见更多医院走廊亮起“强制休息警报灯”,听见更多患者对医生说“请先照顾好自己”——唯有医者不必在燃烧自我与守护健康之间做生死抉择,才能真正兑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持灯者的光芒,本应温暖而恒久。
与所有医疗同行共勉。
责编|Atai Zelda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