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基本来自中国,却把群众当“傻大款”,如今门店几乎凉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8:28 2

摘要:那句广告语“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不仅是冰淇淋的宣传词,更成了消费升级初期的一种文化符号。。

曾几何时,哈根达斯在中国的地位,不亚于今天的新茶饮“顶流”。

那句广告语“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不仅是冰淇淋的宣传词,更成了消费升级初期的一种文化符号。。

可到了今天,曾经的“冰淇淋爱马仕”却频频传出坏消息:

母公司通用磨坊正考虑将中国门店业务整体出售;财报里,高端冰淇淋销售额连续下滑;全国门店数量,也在短短几个月内锐减。

这个曾经象征身份与品位的品牌,似乎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哈根达斯在美国,不过是超市里几十元一桶的常见快消品。

但1996年进入中国,它却摇身一变,被打造成“高端奢侈品”。

一个纸杯装单球冰淇淋要价25元,那时候不少人的月收入才500元左右。昂贵的定价,加上精致的门店、暧昧的广告语,让它成了约会、送礼的首选。

这种高溢价策略在中国的确赚得盆满钵满。

公开数据表明,从2006年到2015年,哈根达斯在华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门店也遍布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可以说,中国市场才是它的“现金奶牛”。

但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早已发现:同样的产品,在国外亲民,在中国却“天价”。

这种“智商税”式的溢价,逐渐透支了消费者的好感。

十几年前,中国的消费选择还很有限,哈根达斯靠“高端”两个字就能独占鳌头。可如今,冰淇淋赛道早已换了模样。

一方面,国内乳企和新锐品牌大举入局。

蒙牛、伊利纷纷升级冰品业务,本土品牌“野人先生”“波比艾斯”迅速走红;

另一方面,Gelato等低糖低脂的健康冰淇淋风靡,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20亿元。

再加上新茶饮、咖啡馆提供的多样化甜品选择,消费者早已不缺“高颜值、高体验”的休闲场所。

对比之下,哈根达斯的问题十分明显:口味创新不足,门店服务体验平平,品牌故事也没能跟上年轻人的语境。

哈根达斯在中国的门店,曾经是其高端形象的基石,但如今却成了沉重负担。

根据数据披露,近几年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下滑,租金、人力等固定成本高企,利润率低得难以支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2024年初还有466家门店,到今年已经跌到385家。那些曾经在北京、南京等核心商圈的“地标店”,纷纷关门。

相比之下,那些定位更灵活的小店模式,显然更适合当下快节奏的消费场景。

哈根达斯如果还坚持“高大上门店”的思路,恐怕只会越来越被边缘化。

其实,不只是哈根达斯过得不顺,整个行业都在感受到寒意。

冰淇淋巨头联合利华,2023、2024年连续两年业绩下滑,甚至拆分出独立公司单独运营。

原因不难理解:消费者越来越理性!

调研显示,2025年只有不到7%的人愿意为单只20元以上的冰淇淋买单,绝大多数人倾向10元以内的产品。

消费分级之下,单纯依靠“奢侈感”的高价冰淇淋,注定不再吃香。

今天的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体验感和文化认同。

而当年被国人视为奢侈品的哈根达斯,自然会被越来越多人贴上“割韭菜”的标签。

来源:老毛桃winp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