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的欧洲上空,美军第八航空队的轰炸机队员们常常在起飞前紧握十字架。他们知道,一旦飞越英吉利海峡,等待他们的将是地狱般的景象:德军战斗机的疯狂围攻,地面防空炮火编织的死亡之网。最残酷的是,他们选择在光天化日之下执行任务,这与英国皇家空军擅长的夜间轰炸截然
1943年的欧洲上空,美军第八航空队的轰炸机队员们常常在起飞前紧握十字架。他们知道,一旦飞越英吉利海峡,等待他们的将是地狱般的景象:德军战斗机的疯狂围攻,地面防空炮火编织的死亡之网。最残酷的是,他们选择在光天化日之下执行任务,这与英国皇家空军擅长的夜间轰炸截然不同,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上。
二战初期,美军坚持昼间精确轰炸理论,坚信B-17“空中堡垒”和B-24“解放者”的强大自卫火力和诺顿瞄准仪能够实现“炸弹命中酸菜桶”的精度。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1942年冬季,美军主要攻击法国沿岸的德军潜艇基地,却发现重磅炸弹难以穿透加固混凝土工事。更可怕的是,德军迅速找到轰炸机的软肋:机头防御薄弱。11月23日,德军首次采用正面攻击战术,像猎豹扑食般直冲轰炸机编队最脆弱的位置。那个12月,美军损失率飙升至8.8%,也就是说每出动11架次就有一架被击落。
“防御方阵”(Combat Box)战术的诞生,是无数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这种将轰炸机密集编组的阵型,实现了火力和投弹的双重集中。
这就像空中移动的“马其顿方阵”:20多架轰炸机组成紧密队形,每架飞机的机枪射界相互重叠,形成无死角的防御火网。当德军战斗机进攻时,瞬间就会遭遇数十挺机枪的集中射击。投弹时,长机一声令下,所有炸弹同时落下,在地面炸出密集的弹着点,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但组成这样的编队本身就是玩命。二战美军飞行员回忆说:“第一次参加编队飞行,我吓得手心出汗。B-17的翼展超过30米,却要与前后飞机保持不到百米的距离。”在云层中编队时,他们只能透过偶尔散开的云隙捕捉队友的身影,每个人都深知:一次轻微的操纵失误就会导致空中解体。
最危险的是遭遇高射炮火时的规避动作。按照规定,遭到防空火力攻击时应进行蛇形机动,但在密集编队中,任何突然的转向都可能撞上相邻的飞机。1943年7月,一次任务中两架B-17因规避动作相撞,瞬间化作两团火球,八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德军很快发现了对付密集编队的办法——高射炮。他们发现:与其分散火力射击单机,不如集中打击编队核心。一枚88毫米高射炮弹在编队中心爆炸,弹片往往能同时损伤多架飞机。
美军不得不再次改变战术,将每个“防御方阵”的飞机数量减少到27架,并采用不同高度交错编队。这样既保持火力优势,又减少了单枚炮弹造成多重损伤的风险。代价是轰炸机队伍拉长到数英里,更容易被德军战斗机分割攻击。
每次任务都是一场炼狱考验。一架B-17的机长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飞行在2万5千英尺高空,舱外温度零下40度。德军战斗机的20毫米炮弹撕开机身时,碎片和鲜血一起飞溅。最可怕的是看着战友的飞机拖着火焰螺旋下坠,你知道里面有10个相识的伙伴,却无能为力。”
据统计,第八航空队在整个战争中共损失4500架重型轰炸机,阵亡人员超过46000名,伤亡率超过所有其他美军部队。
正是这些飞行员的牺牲,换来了盟军在欧洲上空的制空权。诺曼底登陆前,盟军轰炸机成功摧毁了法国北部的交通枢纽;战争后期,德军石油设施和坦克工厂在昼间轰炸中化为废墟。#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