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里的地越来越多没人种了——这不是个别现象。有人说"农民不种地是社会进步",也有人骂"忘了本"。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就像种地得看天看地,判断"不种地"是好是坏,得先看清背后的门道。
村里的地越来越多没人种了——这不是个别现象。有人说"农民不种地是社会进步",也有人骂"忘了本"。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就像种地得看天看地,判断"不种地"是好是坏,得先看清背后的门道。
第一种"不种地":地荒着,人逃着,这是坏事
王庄村的老李今年把5亩玉米地荒了,不是不想种,是种不起。他给我算过一笔细账:
种子、化肥、农药:一亩地得320块,5亩就是1600块;
雇人犁地、收割:一亩150块,5亩750块;
算下来成本2350块,去年玉米亩产800斤,一斤1.2元,总共卖4800块,扣掉成本剩2450块——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景。
"我去镇上给人扛活,一个月就能挣3000,谁还守着这点钱遭罪?"老李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无奈。现在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外出,留下的老人种不动地,大片耕地成了"杂草乐园"。
这种"不种地"藏着两个危险信号:一是种地成了"赔本买卖",农民看不到希望;二是土地撂荒多了,粮食得靠外购,万一遇到波动,吃饭都可能成问题。这绝对不是好事。
第二种"不种地":地忙着,人转着,这是好事
邻村张庄的情况截然相反。全村1200亩地,没人散户种了,但一眼望去全是规整的农田:
村头的合作社用北斗导航播种机种小麦,200亩地一天就种完;
中间的果园里, former 种地的王婶成了技术员,管着10亩桃树,月薪4000;
村尾的蔬菜大棚,农户把地入股给公司,年底分红加打工收入,比自己种地多挣一倍。
这里的农民"不种地",是不自己"瞎种"了。土地集中起来,用机器代替人工,用科学管理代替经验摸索,1200亩地现在只需要15个人管,产量却比以前散户种提高了40%。
就像村民赵大哥说的:"我现在不扛锄头了,但地没闲着,我挣的钱比以前还多,这有啥不好?"
第三种"不种地":地变着,人富着,这是更好的事
江苏有个村更有意思,原来的稻田变成了"稻虾共养"基地,农民不种水稻了,改养小龙虾:
土地流转给农业公司,农户每年拿每亩800块租金;
不少人在基地当管理员,管着虾苗投放、水质监测,月薪5000+;
村里还开了农家乐,卖小龙虾, 以前种地的妇女成了服务员,家门口挣钱。
这种"不种地",是土地在"升级"。从低效益的粮食种植,转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农民的身份也从"种地的"变成了"产业工人",收入翻了几番。
关键不在"种不种",而在这两个"有没有"
判断农民不种地好不好,就看两条:
1. 地有没有好好长东西?不管是粮食、水果还是小龙虾,只要土地没荒,能创造价值,就没问题;
2. 农民有没有更好的出路?是被迫离开土地饿肚子,还是主动转型挣更多钱,这才是核心。
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做的,就是让种地能挣钱(比如提高种粮补贴、保护粮价),让不种地有出路(比如扶持合作社、建乡村工厂)。就像山东一个村,把地包出去的农民,去村里的面粉厂上班,"白天磨面粉,晚上回家住,比打工强多了"。
说到底,农民从来不是"必须种地"的符号。以前种地是为了活命,现在是为了活得更好。不管种不种地,只要土地不荒、农民不穷,就是好事。
你老家的地是荒着,还是有了新种法?你觉得农民不种地,哪种情况最让人踏实?评论区聊聊!
来源:柒乐多养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