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科沃土绽放文化繁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00:13 2

摘要:在时代发展的澎湃浪潮中,文化始终是润泽心田的精神甘泉。作为肩负国家使命的农业“国家队”,杨凌示范区在这片后稷教民稼穑的文明沃土上,以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为笔,饱蘸科技创新的时代浓墨,让文化清泉流淌进农科城的每条街巷,浸润每位城乡居民的心田。这座“农业

在时代发展的澎湃浪潮中,文化始终是润泽心田的精神甘泉。作为肩负国家使命的农业“国家队”,杨凌示范区在这片后稷教民稼穑的文明沃土上,以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为笔,饱蘸科技创新的时代浓墨,让文化清泉流淌进农科城的每条街巷,浸润每位城乡居民的心田。这座“农业硅谷”不仅以尖端科技守护大国粮仓,更以普惠共享的文化之光,照亮城乡精神共富新征程。

文化阵地:从智慧空间到全域覆盖

午后的杨凌文化盒子邰城广场店,居民李改会捧着散文选集感慨:“这早成了咱老百姓的‘精神驿站’。”这个文化空间里,4年多来始终热闹——书架常换常新,钢琴、书法台随时开放,孩子们在此写作业,老人们聚角聊家常。文化盒子西农大区校融合店,为学生们打造了便捷又多彩的文化阅读天地,也为教职工增添了一处可静心阅读、放松休憩的温馨空间。

暑期的西农大博览园是座鲜活的“自然课堂”。西安小游客豆豆盯着披毛犀骨骼化石惊叹不已,讲解员从远古动植物讲到现代科技,听得孩子们连连点头。农史馆里,各地古老作物种子汇聚成中华农耕文明基因库,3万册线装古籍更让研学少年驻足。

教稼园名人馆里,后稷教民稼穑的全息影像与小麦育种专家手稿隔空对话;隋文帝泰陵松柏下,游客不时驻足凭吊;五泉镇王上村“乡村振兴学堂”变身多功能文化驿站,白墙灰瓦间既有农技课堂,又设非遗剪纸工坊……这些历史印记与文化盒子、博览园一起,构成杨凌人触手可及的“文化版图”。

如今,杨凌通过盘活资源打造“城乡书房”“文化客厅”,建成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73个村社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设施服务覆盖率达100%,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精准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五泉镇汤家村村民石凤梅忙完农活,就和姐妹在村里健身广场跳广场舞,身旁器械区的大爷们比试“谁的动作更标准”,笑声混着器械轻响,成了最亲切的生活配乐。

城乡共飨:从文化盛宴到流量转化

夜幕下的杨凌渭河生态公园,霓虹点亮夏夜,杨凌后海星空潮玩集市渐入高潮。“有歌有舞,主持人还互动发礼品,真热闹!”台下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不远处,私家车化身移动创意工坊,原创手工作品、杨凌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印有“后稷”“农高会”图案的T恤成了孩子们的心头好,摊主马增社笑着说:“欢迎把杨凌文化‘穿’回家。”

这样的文化盛宴在乡村和社区已成常态。揉谷镇秦丰村村民张西宁说起文化下乡笑得合不拢嘴:“前不久刚演了歌舞,今晚又来唱秦腔,咱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滋味!”化建家园小区,坐在荧幕下观影的居民刘喜春也有同感:“不仅丰富精神生活,更拉近邻里距离,生活满是温暖与活力。”台上舞者水袖翻飞,台下科技大棚连绵,千年秦音在农科新城焕发新生。今年上半年,10大类30余场文化活动已惠及群众5.6万人次。

一场赛事更能激活全域经济。2025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吸引全国34个省区市及国外选手8万人报名、2万人参赛,完赛率达98.5%,创历史新高。赛前“杨马之夜”惠民演出吸引1.5万余人参与;赛中微博、抖音等话题全网总阅读量达2680万,官微粉丝净增1.5万,实现“体育+科技+文旅”完美融合。赛事还串联农科产品展销、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活动,30余家企业展销100余种优质商品,达成产销对接与品牌曝光双赢。

从“杨凌农高会文化惠民演出”入选首批“陕西省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到百年秦腔剧社西安三意社走进杨凌献演《陕北往事》《司马迁》;从2025“秦声秦韵”秦腔名家专场在后稷公园开唱,到杨凌文旅首次亮相央视《中国文旅大联欢》,专场推介全网触达超3亿人次,主话题总阅读量达10.2亿——杨凌文化正以多元形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古老技艺:从非遗传承到活态延续

“杨小文公益课堂”之“非遗周·见生活”剪纸活动在区图书馆热闹开场。62岁的传承人刘保存手持红纸,教孩子们剪出五角星、燕子、龙等纹样,10岁的朱孜铭举着作品兴奋地说:“这是我剪的‘非遗礼物’,比买的玩具更有意义!”据了解,该课堂已开展培训14期、36场次,涵盖古琴、摄影、非遗等多元课程,惠及上千群众,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杨凌锣鼓文化产业园内,“秦工益友·‘非遗’润童心”暑期托管活动现场笑声不断。产业园负责人刘鹏刚化身“非遗讲解员”:“锣讲究心薄边厚,钗则是心厚边薄,声音好不好,全凭手艺人的力道拿捏。”他还在铜器车间演示化铜水、锻打、冷锤定音等步骤,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此外,高浮雕拓片、石家木偶戏、李台泥塑彩绘、西桥社鼓等非遗课程,让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舌尖上的非遗同样鲜活。杨凌蘸水面非遗工坊里,传承人赵军朋抖动三米多长的面条:“油泼辣子配蒜泥,这味道是萦绕杨凌人脑海深处独一无二的乡愁记忆!”谭家甑糕摊前排起长队,传承人谭军平揭开木甑:“老槐木甑蒸六小时,未及品尝已香飘心头,这甜香刻进了DNA。”

石家村木偶戏更是两次登上央视,在农高会、旅博会等大型展会多次亮相。今年春节,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飞扬、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莫卡等7个国家的留学生还专程来此沉浸式体验其魅力。

目前,杨凌拥有非遗项目34项(省级7项),建立传习基地8个,培育各级传承人89名,今年推选4项参评省级非遗。这些非遗不仅承载历史记忆,更凝聚着文化精髓与民族精神。

文创产业:从精品力作到品牌绽放

杨凌文化创造力持续喷涌,多部作品和项目获中省支持:电影《旱塬》列入国家电影局精品剧目支持计划;沉浸式舞台剧《稼穑》、杨凌锣鼓文化提升改造项目获2025年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纪录片《大地追梦人:农科专家的田间答卷》入选2025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长篇纪实文学《锣鼓村的百年“鼓”事》、话剧剧本《麦济苍生》、长篇小说《下河东》等作品入选2025年度陕西省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同时,《二十四个奶奶》《我和大圣的一天》《三只小猪》等公益免费儿童剧走进杨凌,《新白雪公主》《摘星星的孩子》等精品剧目让孩子们化身“剧中人”与演员一起成长。“杨凌礼物”征集大赛吸引全国三百余件作品参赛,《蝶舞农城・盛世花开》、《自然拼境》《杨凌四季流麻摆件》等获奖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杨凌我来说》文笔挑战赛启动后,万余名群众用文字解锁“杨凌热爱”……

杨凌文创产业在蓬勃发展中,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方向:出版印刷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现有15家印刷企业,资产总额近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省级非遗锣鼓制作技艺焕发活力,集聚各类锣鼓企业16家,拥有陕西省著名商标2个,年产值近亿元;新兴仿真树产业势头强劲,年产值1.96亿元,出口超1400万元。通过“杨凌礼物”等品牌活动,深度融合“文化+科技+农业”,催生大批彰显杨凌特色的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让这片土地的文创力量在精品迭出与品牌闪耀中不断释放新动能。

从教稼园的历史回响到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从博览园的科技之光到星空集市的青春律动,杨凌正以文化为纽带,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当育种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与社火锣鼓的千年回响共鸣,当智慧农业的代码流融入古老农耕歌谣里,这片农耕文明发祥地正书写着“仓廪实与精神丰”的双重富足,让文化种子在新时代阳光下,绽放出连接历史与未来、融合城市与乡村的绚烂之花。

记者:郭媛媛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