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不懈寻人,只为送一封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01:11 2

摘要:8月23日,厦门鼓浪屿上的跃华老人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件,激动得合不拢嘴,寄件人是她一位40年未见的朋友。而这封信能送到她手中,是岛上的邮政投递员肖梅滨等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8月23日,厦门鼓浪屿上的跃华老人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件,激动得合不拢嘴,寄件人是她一位40年未见的朋友。而这封信能送到她手中,是岛上的邮政投递员肖梅滨等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今年,他带领的“鼓浪屿好小哥”快递青年服务队获得“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肖梅滨依靠双脚和推车派送货物。

“在鼓浪屿,就没有我们邮政小哥找不到的人”

事情还要追溯到10天前,这封香港来信送到厦门邮政鼓浪屿营业部,收件地址为中华路10号,收件人是“耀华姐”。然而,当投递员邓村辉按地址找过去却“查无此人”。在苦苦找寻两天无果后,邓村辉向部门经理肖梅滨求助。

肖梅滨先将信件信息发送至邮政工作群和“鼓浪屿好小哥”交流群,希望通过岛上邮政、顺丰、京东等9个品牌的快递员共同寻找收件人,可惜并没有结果。于是,他又赶到派出所申请查询户籍信息,但数据库也无“耀华”的相关记录。肖梅滨并没有气馁,他随即找到居委会,与网格员一起回到中华路10号详细查访。然而,此次依旧一无所获。

肖梅滨坚信“在鼓浪屿,就没有我们邮政小哥找不到的人”。他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挨个向岛上长者打听。他说,微信信息发出去几十条后,事情终于迎来转机。“之前我帮助过的施老师是老鼓浪屿人,对岛上的人很熟悉,他告诉我,他们唱诗班有一名组员,比较符合条件,但是他没有联系方式。”肖梅滨说,他的心中燃起了希望。

心急如焚的肖梅滨根据施老师提供的线索向大家打听,其中不少人指出有位名叫“跃华”的老人,住在中华路和乌埭路交叉口,或许就是收件人。

作为在鼓浪屿这条邮路上行走了29年的“活地图”,肖梅滨认为,这位“跃华”老人不是住在中华路30号就是住在41号,“经常送包裹,太熟悉了,那边就那两栋楼”。该路段的邮政投递员刘延龄也确认,中华路41号确有一位名为“跃华”的阿婆。

“当时觉得应该就是她了,闽南话中‘耀’和‘跃’发音相同。”肖梅滨拿上信赶过去,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收信人告诉肖梅滨,她以前名字就写的是“耀华”。

年代久远,收信人与地址不符。

曾经帮助两位老人36年后再“团圆”

鼓浪屿是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由于禁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快递员们只能依靠双脚和推车派送货物。肖梅滨现任厦门市邮政分公司鼓浪屿营业部经理兼投递员,并担任鼓浪屿好小哥联合党支部书记。他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1996年高中毕业后就成了鼓浪屿的一名投递员。

这次寻人送信对肖梅滨来说并不新鲜。2020年春节,面对一封没有具体地址的海外来信,肖梅滨断定这是一封“寻亲信”。他说,当时信封上只注明找一位姓林的女士,约70岁,没有详细地址,按流程是要退回的。但是肖梅滨还是带着团队开启“搜索模式”,并联系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协助寻找。快递小哥们挨家挨户询问,两天后终于在鹿礁路找到了收件人的弟弟林老伯。

原来寄件人是林老伯姐姐的中学好友。两人早年都在鼓浪屿读书,后来这位同学出国,两人最后一次联系约在36年前,林老伯姐姐后来也搬离了鼓浪屿。接到信的那一刻,收信人激动不已。肖梅滨及其团队促成了一段跨越36年的“团圆”故事。

既寄递快件也传递爱心。2009年起,肖梅滨带着厦门邮政鼓浪屿营业部的同事们开展“爱心邮路”志愿服务,帮老人打扫庭院、陪老人读报聊天,捡拾垃圾、维持游览秩序,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等。

厦门晚报记者 吴佳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