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在平邑县,有这样一群新时代“归雁”:她们用电商重构乡土经济脉络,以非遗唤醒文化基因,借现代农业重塑产业生态,绘出一幅新时期“凤还巢”的壮美画卷,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半边天”的生动注脚。
在临沂客户端讯在平邑县,有这样一群新时代“归雁”:她们用电商重构乡土经济脉络,以非遗唤醒文化基因,借现代农业重塑产业生态,绘出一幅新时期“凤还巢”的壮美画卷,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半边天”的生动注脚。
陈翠翠:筑梦绿野 云端架桥
“这是产自观音山下的金银花,泡茶时水温要控制在85度……”每天,郑城镇四合村的陈翠翠手持刚刚出炉的金银花茶开始直播,面对镜头介绍金银花特性、功效,屏幕另一端,粉丝们争相下单。
这位38岁的农家女,人生轨迹曾与很多农村青年无异:离乡务工、城市漂泊。2020年,目睹乡亲们守着优质山货却难觅销路,她带着乡愁与不甘返乡创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家乡的金银花、山楂、花生等产品深加工后销售。
初创业是艰苦的,产品滞销、资金紧张,缺少技术……
2023年,陈翠翠开始尝试直播销售。她将直播间搬进田间,用“沉浸式溯源”打破传统销售壁垒:直播采摘金银花、刨花生,炒制金银花茶时教观众辨茶香,晒山楂时讲祖辈种植故事,甚至带着网友“云游”家乡河流田间。
近几年,在她带领下,公司效益渐渐有了起色,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带动500多户增收,金银花、山楂等农产品从山沟直通超市餐桌,她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村里飞出的“金凤凰”。
刘晓阳:都市白领换农装
2017年,大学毕业的刘晓阳在北京某集团担任区域销售总监,常被公司委以重任。然而,当她看到家乡老人守着滞销的果品发愁时,她毅然决定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创业。
经历了3年的城市工作生活历练,“95后”的刘晓阳深知,解决农业生产问题需要工业思维:引入VF低温脱水生产线,将普通果蔬变身高端零食,借着农产品保留原汁原味的优势,迅速赢得市场青睐。疫情期间,她投资建起预制菜系列调味品及宠物保健品生产线,不仅解决了工厂季节性生产难题,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2023年,刘晓阳再次出手,投入3000万元建设肉制品生产加工项目,创造100多个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
刘晓阳说:“当年回来时,乡亲们说我读书读傻了,又回来种地,现在他们管这叫‘共富车间’。”
陈记芳:非遗植物染绘乡土
临涧镇黄天村的染坊里,陈记芳将素布浸入靛蓝染缸,层叠的蓝布上如同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开来。
“每道褶皱都是与自然的密语。长时间浸泡,像是人与自然的另一轮对话。”这位非遗植物染传承人的指尖上泛着淡淡青黛,那是18年浸染时光的印记。
2005年,美院毕业的陈记芳因婚姻回归家乡后,便与婆婆的蓝染布结缘。期间,婆婆手把手带她。从挑选植物、制作染液,到扎结技巧,陈记芳逐渐掌握了印染的基本技法,开启她与植物印染的不解之缘。为了挖掘印染技艺的精髓,她遍访当地的老一辈印染艺人,收集整理民间的印染图案和技法,还巧妙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蓝染技艺相结合,在保留蓝染古朴韵味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蓝染技艺,陈记芳成立了蓝染技艺培训室,举办DIY亲子制作,培训农村妇女学一技之长,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带领妇女把蓝染当成致富技能,共同书写乡土经济的芳华篇章。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闫春秀 通讯员 孙兆军
编辑:王玉婷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