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 | 兰宇恒:未名湖畔的星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7:13 2

摘要:从红楼讲堂到未名塔影,燕园四季在学子的迎送间开启了又一篇章。一批批怀揣梦想的青年,穿越时空的回响,踏入这片思想与理想交织的土地。他们在奋斗中昂首挺胸,也曾在迷惘中短暂驻足;他们一路结伴而行,始终心向光明之处。现在,让我们共听“未名新语”,见证新燕展翅,畅想无限

从红楼讲堂到未名塔影,燕园四季在学子的迎送间开启了又一篇章。一批批怀揣梦想的青年,穿越时空的回响,踏入这片思想与理想交织的土地。他们在奋斗中昂首挺胸,也曾在迷惘中短暂驻足;他们一路结伴而行,始终心向光明之处。现在,让我们共听“未名新语”,见证新燕展翅,畅想无限未来!

个人信息

学生姓名:兰宇恒

毕业中学: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01

一束光:未名湖畔的星辰引航

仰望星空,北辰高悬,众星相共

当我翻开那庄重的红色腰封,“大学堂”三字在晨光中泛起温润的光泽之时,我不由得屏住了呼吸,因为我感觉到,有一缕属于我的耀眼阳光,正经由那烫金的大字的反射,温柔地拂过我的脸庞。这一刻,仿佛十二年来所有与北大有关的星辰微光,终于汇聚成一片璀璨银河,在我掌心静静流淌。

这份火种,我已不记得是何时被引燃。或许,是年幼时,旁人一次次提及“北京大学”,在潜意识中刻画了梦想的轨迹;或许,是少年时,随父母游燕园,于红墙灰瓦雕梁画栋中窥见蓬勃的希望;亦或许,京师大学堂,是中华一代代读书人心底共通的眷念。无论如何,“北京大学”四字,于此后贯穿我十余载的求学生涯。稚嫩的心头,也闪烁着未名湖畔的点点微光。

初中时,我痴迷于历史课本中的风云激荡。当我神奇地发现,那些令我敬佩向往的名字,在同一个地方交汇相连——“北京大学”,我眼前瞬时浮现了一群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担当的先行者群像:燕园中的书生,或伏案疾书,或慷慨陈词,伏案以笔为剑,又奔走寻找光明。合上书本,我常常凝望窗外,想象着未名湖畔的月光是否也曾照亮过他们的思考,博雅塔顶的星光是否也曾在他们心中种下梦想。那一刻,我心底悄然萌生一个念头:“若我也能站在那片星空下,该有多好。”

沿着时光的脉络,我继续追寻我心中的北大。高二那年,我终于有机会亲临燕园。春日的未名湖波光粼粼,柳枝轻拂水面,博雅塔倒影在湖中微微荡漾。我驻足西门,抚摸着历经沧桑的华表,仿佛触摸到了百年学府的脉搏。在图书馆前,几位北大学子席地而坐,热烈讨论着什么,脸上洋溢着求知的光芒。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北大不仅是历史书中的符号,不仅是录取通知书上的文字,而是一片真实存在、充满温度的土地,是无数求知者共同筑梦的家园。

高三备战高考的日子里,这束光成为我最坚实的依靠。每当深夜苦读疲惫不堪,我便打开手机相册,凝视那张燕园之行的照片。未名湖的水波仿佛能洗去我的倦意,博雅塔的轮廓提醒我梦想的形状。未名湖畔的星辰,正穿越时空为我指引方向。

如今,手捧录取通知书,我终于确认:那束微光,从童年的一瞥开始,经历史书页间的震撼,到燕园实地的感动,再到备考路上的坚持,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星辰。它不似烈日般灼目,却如北极星般恒久——纵使前路漫漫,只要抬头仰望,便知方向所在。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愿这束光,继续照亮我前行的每一步。

02

一条路:风雨兼程的赤子之心

子时三刻,草木晦明,唯我启程

这是一条没有路标的路,起点在懵懂的少年心间,前往未名湖畔的星光之下。它不似康庄大道般宽阔坦荡,亦非羊肠小径般崎岖难行,而是一条只属于赤子的朝圣之路——没有功利的计算,只有纯粹的向往;没有盲目的追逐,只有内心的指引。

初中时,“北京大学”对我而言,如同天边的星辰,遥远而璀璨。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起理想,同学们纷纷说出北大清华时,我总在角落里默默微笑,将“北大”二字藏在心底最深处。那时的我明白,这梦想太过遥远,远到连说出口都显得轻浮。我只愿如孔子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末,当同学们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我则泡在图书馆,读《史记》《论语》,在历史与科幻的交织中寻找思想的火花。那时的我,并不为北大而学,只为心中那份对知识的纯粹热爱而学。

梦想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看似遥不可及;追求之所以有意义,正因为它发自内心而非外在压力。就像孔子周游列国,明知“道之不行”,仍“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亦愿以赤子之心,走自己的路。

此后,我有幸来到燕园。站在未名湖畔,看博雅塔倒映水中,听学长讲述在北大的学习生活,我忽然感到一种奇妙的归属感。那不是“我一定要考上北大”的执念,而是“原来这就是我该去的地方”的顿悟。回校后,我将未名湖的照片贴在书桌一角,无需“非北大不考”的誓言,而是简单地写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八个字。这正是我对学习的态度:我不为分数而学,却因热爱而收获;我不刻意追求北大,却因坚持而靠近梦想。

三模,我跌出了年级前五。那晚,我独自坐在操场边,看着满天星斗,心中竟无多少失落。我想起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从者病,莫能兴”,却依然“讲诵弦歌不衰”。真正的学习,不该因一时得失而动摇。高三的最后阶段,当同学们陷入焦虑时,我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我的书桌上,未名湖的照片旁多了一行小字:“进,吾往也。”

终于,高考如同老友,如期来临。我如常六点起床,背诵了《论语》中“君子不忧不惧”一章。旁人神情紧张,而我却想起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真正的自由,来自对规则的深刻理解与内化。考试中,我不再是被动答题的考生,而是与题目对话的思考者。当最后一科结束的铃声响起,我感到的不是解脱,而是一种完成使命的平静。

事实证明,这一路驰骋的日子,终不会辜负沉潜的力量。这条路上,没有“烧焦的翅膀”,只有轻盈的步伐;没有“灯光闪烁的方向”,只有内心的星辰指引。我不曾为分数而焦虑,不曾为排名而迷失,只因我始终记得:学习的真谛,在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纯粹热爱。

“譬如为山,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不仅是对求学之路的描述,更是对人生道路的隐喻。在北大,这条赤子之路将继续延伸——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探索真理;不是为了超越他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03

一颗心:永葆对科学的探索热忱

曾几何时,夜色漫漫,众星熹微

小时候,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万物都应有其内在与外在的运行规律,并且这些规律可以通过人的理解解构并重构出来,并通过实践为人所用。

这一番话给了我最初的自信,我第一次知道,人,是不必求助于那些飘渺神佛,也是可以靠着认识与利用规律驾驭钢铁雷霆,不畏蛇虫灾病,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

当我真正接触到了科学之后,就近乎沦陷在它那渊博、浩瀚、近乎无穷却又有限的广袤之中。无数先贤所思所想,汇成那一段段精简而又绝妙的文字,在我眼前交织,我沉醉于此,这些前人的探索历程就像一座宝藏,任我四处挖掘,并陶醉在每一次进步与收获之中。

终于,科学告诉我,科学并非无所不能。于美梦中惊醒的我,映入眼底的,却是众星熹微的夜空,与流光溢彩的城市街景。星空暗淡,大地上的人类的灯火,却远比星河明亮。恍然间,我有些醒悟:科学并不会告诉你让你把一切都托付给它,恰恰相反,它会拜托你去求知,去求实,去拓展科学的概念与人类认知的边界。科学如今并非无所不能,但未来的你与我,可以让科学真正无所不能。

而现在与未来之间仅仅差距在,人类求索与自强与否。

所以,真正伟大的并非科学本身,而是那些塑造与发扬科学的人们。

回过神来,课本上屈原的那一句“路漫漫兮其修远亦,吾将上下而求索”上逐渐浮现出新的脚注,那本应暗沉沉的墨色,如今竟泛着阳光的色泽。

我心目中的科学,浪漫主义的底色上,又添了几抹求真务实的高光。或许,科学也像是一个圆圈,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绝对完美匀称的圆,但至少,我的全力以赴,能让科学的多边形,向着完美的圆有些许靠近。

人们告诉我:去北大吧,科学的圣地。或许,北大的石阶,能让我距离科学更近一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早已融入北大的学术传统,在北大百余年的学术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于是,我来到了北大。这就是一个“迷信”科学的孩子,走向科学之地的故事。

风雨兼程,我以赤子之心走来;前路漫漫,我仍将赤子之心前行。这条路上,只有不断超越的起点,只有纯粹的热爱。正如未名湖水,看似平静,却蕴含着无限生机;正如博雅塔影,看似静止,却见证着万千学子的梦想与成长。

赤子之心,何其珍贵。它不因岁月而褪色,不因挫折而动摇,不因成功而膨胀。在这条通往燕园的路上,我守护着这份初心,也愿在未来的日子里,将这份赤子之心,化作照亮他人的微光。

04

一个梦:燕园新绿映照旌旗遍野

蓦然回首,夜色既明,晨光破晓

当最初的迷惘破除,我终于求索于世界,寻求真理,辩证思维,却又遇上了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我自强的源动力,应该在何处?

在恍然间,我看向我的人生长河,不知不觉,无意回头看去,我的来路上光影憧憧,竟有星光点点,而在那灯火阑珊的地方,唯有一面红旗迎风招展!望着这面红旗,我会心一笑:喧嚣的现代生活令我浮躁,繁多的课业令我疲乏,那我又为何要寻求一个无所不能的慰藉?我应该如何去做?

好在,这个问题我已经有了答案。

我有幸生在中华,就读于北大,当以张载《横渠四句》自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05

结语

鲜花着锦的道路,唯有自己坚定开拓。

惟愿我的家与国,都有温暖阳光相伴。

供稿 | 兰宇恒,内容有修改

美编 | 郭茹晴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