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最新发文!纳入教师成果认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8:07 2

摘要: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

如果说过去教师们对人工智能的介入还能停留在“技术尝鲜”或“课题研究”层面,该意见的发布则意味着,能否在开源社区留下可度量的贡献,已经成为与学生学分、职称评审直接挂钩的硬指标。

麦可思《2025年高校师生AI应用及素养研究》用1073份高校教师样本也为国务院“人工智能+”新政提供了注脚:73.6%的受访教师预判生成式AI将改写教师评价体系。

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着一场深刻的职业转型与素养升级。

开源贡献纳入考评:

从“软倡导”到“硬指标”

国务院文件把“开源贡献”置于与论文、专利并列的位置,实质是把“可复现、可协作、可迭代”的开源文化纳入学术共同体主流。以往高校教师可以凭借封闭实验室数据、独占设备或独特样本发表论文;如今,算法、模型、数据集的共享程度成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显性指标。

早在四个月前,国内已出现系统性的制度破冰——4月18日,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与软件学院联合发布的“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在“开放原子校源行(清华站)”正式亮相。首批试点工作组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务院最新要求形成了“先行先试—政策确认”的完整闭环,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可对照、可落地的职称细则蓝本。

“让开源在人才评价中‘用起来’,营造认可开源成果、鼓励开源共享的良好氛围,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

可以预判,教师若不能在这些公共空间留下高质量贡献,便难以在同行评议中获得“技术公信力”。

教师能力重构:

跨学科与伦理素养成关键短板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从国务院的“人工智能+”行动到教育部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无不表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已从局部探索走向系统推进。

今年5月初,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直接提出“将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应用纳入绩效考核”;7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进一步要求“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师数字素养画像”。这些政策共同勾勒出一幅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力的教育现代化图景。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知识传授者、学术研究者——正在被重新定义。

面对生成式AI技术的袭来,麦可思《2025年高校师生AI应用及素养研究》数据显示,57.9%的受访教师把“跨学科创新能力”、56.9%的受访教师把“学术伦理监督”列为最亟须补强的两大短板。

正因如此,不少高校教师也为其职业稳定性担忧。《2025年高校师生AI应用及素养研究》数据还显示,38.8%的受访教师对AI冲击持“谨慎乐观”,强调“需主动适应技术变革”;27.0%保持中立,认为影响尚不明确;17.9%明确悲观,其中13.9%持比较悲观立场(预见部分职能被替代),4.0%表示非常悲观(忧虑职业价值稀释)。

面对这种职业挑战压力,国际组织与国内高校领导者已开始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能力发展指引与实践路径。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在接受《中国高等教育》专访时提出,“高校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激励机制,将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科研项目和创新应用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过去几年中持续监测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重要影响,在2024数字学习周期间发布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以保护教师权益、增强人的能动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原则,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师所需具备的十五项能力。这五个方面包括:

(1)“以人为本”人工智能观念:该观念明确了教师需要建立“人与人工智能交互”的正确价值观和态度取向。

(2)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涵盖了教师需要理解、应用并协助调整的基本伦理原则、规章制度、机构法律以及实用的伦理规范。

(3)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明确了教师需要掌握和应用的核心概念和可迁移技能,以便有效地选择、使用和创新设计人工智能工具,从而满足“以学生为中心、以人工智能为辅”的教与学环境需求。

(4)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这一融合体现了教师将人工智能与教学有效相结合的能力,具体包括确定和选择适当的人工智能工具,并将其融入教学策略中,以支持课程准备、教学实施、学生互动、社会关怀以及学习评估。

(5)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概述了教师需要发展的能力,以便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来推动他们的终身专业学习、促进协作式专业发展和探索专业转型。

图 UNESCO《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当前,国内多所高校在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方面已开展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教育部已于去年4月、11月发布首批、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名单

高校教师已站在转型的关键路口。

政策驱动、技术迭代与素养提升共同勾勒出未来教育的新图景。我们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未必取代教师,但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必将取代不会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从开源贡献纳入评价,到数字素养全面构建,唯有主动适应、积极融入,教师才能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教育生态中重塑职业价值。

各高校也应加快建立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发展机制,推动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向“智能教育的共建者”,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澎湃新闻网、光明网、各高校网站等。

[2]黄蔚. 《中国高等教育》专访任友群:如何培养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EB/OL].2025-06-25. 山东发布.

[3]UNESCO发布教师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EB/OL].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2024-12-19.

来源:麦可思研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