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5日至8月5日,化工与制药学院“许愿计划”社会实践团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暑期爱心托管班”开展线下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孩子们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实践团成员与学院“曜研”研究生社会实践团携手合作,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了“自制灭火器”“大象牙膏”“柠檬密信”等多
夏日炎炎
阻挡不了实践的脚步
我们继续聚焦
暑期社会实践的精彩瞬间
看青春如何在夏日里深深扎根
趣味化学实验
7月5日至8月5日,化工与制药学院“许愿计划”社会实践团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暑期爱心托管班”开展线下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孩子们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实践团成员与学院“曜研”研究生社会实践团携手合作,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了“自制灭火器”“大象牙膏”“柠檬密信”等多个趣味化学实验。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了解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见证物质奇妙变化的过程,探索化学反应的奥秘。并且创新性地将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融入教学,借助影片中生动的场景与旋律,引导孩子们进入音乐情境。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防溺水安全教育班会,借动画展危险场景,讲防溺水常识,强调远离危险水域及正确救援方法,还以互动问答激发兴趣。
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调研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文旅实践团”在游凤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鄂州市汀组镇展开以“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在为期四天调研活动中,实践团收集问卷200余份以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建设和产业振兴现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团先后走访各镇并与镇文化站站长和各村支书进行了座谈。调研的最后一天,实践团来到了武汉工程大学“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鼓楼街道,试图通过对鄂州市社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了解,汲取可供乡村文旅深入发展的宝贵经验。
社会观察“三棱镜”
7月26日至29日,化药学院“曜研”研究生社会实践团6名成员深入咸宁市通城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科普课堂×红色研学×解压艺术”的三维模式打造出社会观察“三棱镜”,引导青年学子立志投身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实践团联合通城县科协及该院本科生“许愿计划”实践团,走进“暑期学堂”隽水小学集中托管点,用实验和互动游戏打造沉浸式的科普体验,累计进行了安全教育和科学知识共5门课程的授课16节次。孩子们扮演柯南与嫌疑人,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观察到其“遇白醋变红、遇苏打水变蓝,遇清水不变色”的现象,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科学知识。
智能高科技科普活动
7月31日上午,电气信息学院陈艳菲教授带领模式识别与化工过程自动化团队师生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当代社区给20余名少年儿童开展图像识别与三维成像智能高科技科普活动。陈艳菲从萝卜快跑等话题引入,启迪孩子们思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AI、三维成像等知识。活动现场,团队师生精心准备了趣味互动环节。孩子们通过“重建小手”体验了实时三维扫描技术的神奇,亲眼看到自己的小手被计算机瞬间“认出”。在三维成像体验区,大家争相围观通过特殊设备扫描的小物件后,屏幕上实时生成立体模型,并尝试了简单的虚拟旋转操作。团队成员耐心讲解原理,手把手指导操作,将抽象的前沿科技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趣味体验。
文化赋能 科技启蒙
7月31日至8月2日,机电工程学院“红齿轮”创梦薪火科普实践团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特色土楼——永福楼进行为期三天的科普实践活动。此次科普活动中,实践团通过特色印章展示传统文化、AR技术还原古代科学奇迹、3D打印具象化工科知识等多元形式,为当地青少年打造“文化赋能+科技启蒙”的独特科普形式。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的故乡,这座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土楼首次以“院士精神传承地”与“青少年科学启蒙站”双重身份,上演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科技文化对话。
解锁科学密码
8月5日至8日,“红齿轮”科学魔术师科普实践团走进武汉市东西湖区7个街道15个社区,为500余名儿童开展暑期科普托管服务。团队聚焦科学原理与动手实践结合,通过“盐水雪花”“熔岩灯”“火星基地”“纸杯投影仪”四项核心实验,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探索科学奥秘。实践团成员以生活中常见的盐水为材料,带领孩子们开展“盐水雪花”实验,引导孩子们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差异,让抽象概念通过具象观察变得可知可感。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提问—实践—总结”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了科学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暑期的故事接近尾声
青春的实践步履不停
这个暑假
你是不是收获满满呢?
软科202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出炉,武汉工程大学排名大幅跃升
快,抬头看!
我校荣获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IWITER———
来源:武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