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6日讯昔日的盐碱涝洼地,如今成了“百竹园”,聊城东昌湖畔,近500亩郁郁葱葱的竹林傲然挺立,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南方翠竹奇迹般地在北方盐碱地扎根生长,创造了生态修复的典范。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6日讯昔日的盐碱涝洼地,如今成了“百竹园”,聊城东昌湖畔,近500亩郁郁葱葱的竹林傲然挺立,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南方翠竹奇迹般地在北方盐碱地扎根生长,创造了生态修复的典范。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竹子是黄色的,黄中带绿,它的学名叫黄竿乌哺鸡竹,这个竹子有很多优点,耐盐碱、抗干旱,适应性强……”说起竹子如数家珍的这位专家,是聊城市禾木竹子发展研究中心农民正高级农艺师钟道军。2001年,怀揣着让南方翠竹扎根北方、改造盐碱地的生态梦想,他不顾外界质疑,毅然将第一批竹苗栽种在聊城的盐碱涝洼上,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南竹北移”探索之路。
“当时感觉这个竹子还可以,能栽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弱点开始表现出来了,被冻死或者被旱死,或者被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死亡,这条路走得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面对挫折,钟道军没有放弃。在政府支持下,他与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建立合作,邀请专家定期指导。白天观察记录,晚上查阅资料,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南竹北方越冬、盐碱地种植等技术难关。
二十多年来,在政府持续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下,钟道军带领团队,硬是在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涝洼地上,用汗水浇灌出近500亩的“绿色奇迹”。这里不仅成了集观赏、科研、育苗于一体的“北国竹乡”,更被中国林学会确定为南竹北移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南竹北移会议永久会址,成为北方地区竹子种植和盐碱地生态修复的标杆。昔日的生态短板,正通过“两山”理念的实践,转化为独特的生态资产和发展优势。
闪电新闻记者 左新新 编辑 王慧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刘晓伟 郝锐 通讯员 贾明鑫 聊城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