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十四年⑥|暗夜锋芒——地下斗争的忠诚利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20:19 2

摘要:一支斑驳的铁笔,曾承载着地下工作者的智慧与勇气,见证了无数情报传递的瞬间;一只陈旧藤箱,曾装满情报与信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穿梭往来;一张写着“死在光明”的领尸证,是一位父亲用颤抖却坚定的手写下的血色誓言,诠释着向死而生的信仰力量。东北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的这些珍贵

一支斑驳的铁笔,曾承载着地下工作者的智慧与勇气,见证了无数情报传递的瞬间;一只陈旧藤箱,曾装满情报与信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穿梭往来;一张写着“死在光明”的领尸证,是一位父亲用颤抖却坚定的手写下的血色誓言,诠释着向死而生的信仰力量。东北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的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无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白山黑水间的生死较量,承载着东北抗日地下斗争不为人知的血泪与忠诚。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些党的地下工作者以生命为刃,在至暗岁月中刺出信仰的锋芒。

张宗兰刻写文件时用的铁笔

铁笔刻下生的希望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展柜中,一支17厘米长的铁笔静静陈列,笔身早已斑驳,却重若千钧。它的主人,是抗日女烈士张宗兰。

1936年冬,党组织派张宗兰利用毕业后求职的机会,潜入伪桦川县公署做日本参事官文书。潜伏“虎穴”期间,她凭借智慧与胆识,巧妙获取日伪机密文件,有时还将重要文件带回家中。寂静深夜,她用这支铁笔在蜡纸上疾刻,关乎战友生死、部队存亡的情报,通过各种途径传递至党组织。因她的及时预警,地下党员宋绍景及时转移;东北抗联部队拦截毒粮免遭重创;汤原等地的东北抗联部队提前作好准备避开突袭……

1938年3月,年仅20岁的张宗兰和同为共产党员的二嫂在向老家转移的途中被特务盯上。在哈尔滨道外区的小客栈里,几个特务将二人逮捕,并残忍地摔死二嫂的孩子,张宗兰与二嫂被迫服毒自杀,以最惨烈的方式守护了党的秘密。

地下交通员张宗伟携带秘密文件的藤条箱

藤箱藏起不灭星火

展柜中那只略显陈旧的藤条箱,曾随主人张宗伟穿越东北平原的凛冽寒风,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在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地下交通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3年秋,张宗伟受命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地下交通员。这只藤箱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常扮作商人的他,将机密文件藏于箱体夹层,奔走于哈尔滨与上海之间的列车上。一次他乘坐列车,遭遇军警突查勒令开箱。危急之时,他趁敌不备将文件吞入腹中,躲过军警检查。1936年,中共哈尔滨特委建立后,张宗伟被安排到国际交通局工作,他和俄籍妻子在哈尔滨炮队街(今通江街)经营的食杂店,成为秘密联络点。次年,敌人发动了对东北全境的“四一五”大搜捕。张宗伟在刚送走接头的同志准备撤离时,不幸被捕。55岁的张宗伟在酷刑下坚不吐实,同年7月,他被日寇杀害于哈尔滨太平桥圈河。

以光明为志的向死而生

“死在光明”,这是一位父亲在看到儿子的死亡证明时,写下的悲怆绝唱,更是王学尧烈士用生命践行的信仰誓言。

王学尧烈士的领尸证

王学尧,出生于黑龙江阿城县(今哈尔滨市阿城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以翻译的公开身份为掩护,承担了与江北抗日武装接头、运送传单、文件的任务。后到《哈尔滨新闻》做俄文编译工作,和金剑啸密切配合,在《国际协报》《大北新报画刊》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进行抗日宣传。

1936年,因叛徒出卖,王学尧不幸被捕。面对酷刑拷打,他宁死不屈,始终坚守党的秘密。走向刑场前,他将由组织购置、自己无比珍视的西服脱下送给了狱友后,便义无反顾,昂首走向黑暗的尽头,用年仅25岁的生命,诠释了何为“向死而生”。那件精心保存的西服,如今与领尸证一起,成为东北抗联精神深刻的见证。

烽火传承照亮时代新征程

“站在这些历史见证前,我仿佛听到了当年的铁笔刻写声,看到了藤箱里隐藏的革命火种。”来自哈尔滨一高校的学生张琪在参观后感慨道,“我们年轻人要继承的不仅是这段历史,更是那种在黑暗中依然坚信光明、在绝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的传承,正体现在今日的和平景象之中。哈尔滨街头,红蓝警灯与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的历史见证隔空相望;交警风雪中推车的身影,民警节日执勤的英姿,边防战士巡逻的脚步……这些日常图景,构筑起和平年代的安全防线,更是对先烈们用生命铺就光明之路的最好延续。

东北抗联地下斗争的密码,是绝境中保存火种的孤勇,是“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更是将个人安危融入民族大义的忠诚。当铁笔刻写声化作新时代的建设号角,当藤箱传递变为现代化的信息传输,不变的是那融入民族血脉的使命担当。

忠贞如初,代代无畏。东北抗联精神已铸就为民族血脉中的永恒火炬——它昭示着:守护今日光明,吾辈当自强!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史实顾问:东北烈士纪念馆于文生 胡凤斌;记者:刘欣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