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到底干了什么,让这么多人反感网友:挂羊头卖狗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07:38 2

摘要:原因不新鲜:蒙牛、伊利,这两个名字从童年奶盒一路跟到成年购物车,如今却频繁出现在吐槽帖里。

“超市冷柜里那两排白盒子,越看越像广告里的骗子。”

有人把这句话发在群里,立刻炸出十几条“+1”。

原因不新鲜:蒙牛、伊利,这两个名字从童年奶盒一路跟到成年购物车,如今却频繁出现在吐槽帖里。

2008年的三聚氰胺像一根钉子,钉在记忆最显眼的位置,拔不掉,也锈不掉。

十几年过去,钉子没掉,反倒多了几道裂缝。

裂缝一:味道不对。

很多人说现在喝它们家的纯牛奶,嘴里会泛出一种奇怪的粉感,像兑了东西。

乳糖不耐的人更是直接拉肚子,以前没这么夸张。

有人把两盒不同批次的牛奶放一起对比,颜色都差一截,像兑了水再调色。

裂缝二:数字吓人。

菌落总数超国际标准20倍,这句话被截图疯传。

没人想拿显微镜看牛奶,但数字摆在那儿,心里就咯噔一下。

喝下去的是营养还是细菌,谁说得准?

裂缝三:货架上的捉迷藏。

有网友拍超市照片:一排伊利盒装奶,正面被另一家品牌的价签贴得严严实实,得翻开才能看到logo。

不是偶然,好几家超市都这样。

宣传里吹得天花乱坠,到了现场却像见不得人。

裂缝四:口号和现实的落差。

广告里天天“天然”“高品质”,实际喝起来却像开盲盒。

失望攒多了,就变成一句“挂羊头卖狗肉”。

没人要求奶味回到小时候,但至少别让人喝完立刻翻配料表。

裂缝五:反馈像对着墙说话。

客服模板回复、微博评论区关滤镜、直播间拉黑提问……一条龙服务,把“责任”两个字推得干干净净。

利润报表年年涨,消费者的疑问却年年堆。

说到底,大家不是非要跟谁过不去,只是不想花同样的钱,买一杯越来越没底气的牛奶。

货架上明明摆着几十种选择,谁愿意天天赌运气?

有人开始记小本子:今天买的蒙牛批号、喝起来的口感、喝完肚子有没有动静。

也有人干脆换牌子,哪怕贵几块,图个安心。

数据再漂亮,也抵不过一杯奶下肚的真实感受。

裂缝已经在那儿了,是继续拿广告糊,还是拿真材实料补?答案写在下一口奶里。

来源:瀑布下嬉水的游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