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烈士纪念馆有一件“镇馆之宝”,那是一支美国柯尔特手枪,长20.5厘米,宽13厘米,厚2.5厘米,重1.2千克,枪号80292。这支枪的主人,就是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赵尚志。作为赵尚志生前“最亲密”的伙伴,这支枪聆听过东北雪原上的寒风咆哮,怒
赵尚志牺牲前使用的手枪 贠占军/供图
东北烈士纪念馆有一件“镇馆之宝”,那是一支美国柯尔特手枪,长20.5厘米,宽13厘米,厚2.5厘米,重1.2千克,枪号80292。这支枪的主人,就是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赵尚志。作为赵尚志生前“最亲密”的伙伴,这支枪聆听过东北雪原上的寒风咆哮,怒吼出赵尚志与外敌英勇战斗的不屈斗志,更见证了这位抗日英雄最终牺牲在梧桐河畔的壮烈一幕。
赵尚志 资料图
“木炮打宾州”威名远播
据《黑龙江省志·人物志》记载,1908年,赵尚志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云蒙山喇嘛沟(今辽宁省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后来举家迁到哈尔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学生时代就接触过革命运动的赵尚志毅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担任满洲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和中共满洲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
1933年10月,经中共满洲省委批准,赵尚志在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创建了珠河反日游击队。此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在赵尚志的带领下,珠河反日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从最初的1人发展到450多人。在随后对日伪军的游击战中,珠河反日游击队不仅连连得胜,规模更是日益壮大,让日寇防不胜防、惊恐不安。
攻打宾州镇便发生在这个时期。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木炮破宾州》一书记载,当时的宾州镇是哈东地区日伪军的一个重要据点,盘踞在城里的日伪军无恶不作,民愤极大。为了壮大抗日声威,赵尚志开始精心筹划攻打宾州镇的作战方案,准备啃下这块“硬骨头”。
1934年5月9日,经各方联络,赵尚志动员了各路义勇军共1000多人,再加上助战的民众,兵分三路向宾州镇挺进。在攻城战斗中,赵尚志见城里的日伪军负隅顽抗,就下令搬出了秘密武器——木炮。所谓木炮,就是赵尚志研制的一种“重型武器”——在山上选一棵粗壮的树,掏空树心,挖出一个圆洞,镶进一根粗铁管,外面用五道铁箍紧紧箍住,并用粗铁丝一道道缠好,炮膛内再装入十多斤火药和三四十斤碎铧铁、大秤砣和破铁锅等,接上导火索,再用棉花、黄泥将木炮口封好,一台别具威力的木炮就制成了。
一切就绪后,随着一声巨响,宾州镇坚固的城墙被轰开一个大口子。战士们冒着浓烟迅速发起进攻,最终歼灭日伪军数十人,这就是有名的“木炮打宾州”。经此一战,赵尚志及珠河反日游击队威名远播,成为附近一带抗日武装的“主心骨”。
“冰趟子战斗”震慑敌胆
“冰趟子战斗”堪称赵尚志抗日斗争的经典之役,是东北抗联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伏击战。据《学习时报》刊发的《东北抗联以少胜多的“冰趟子”伏击战》一文描述,1937 年3月,时任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的赵尚志率领西征部队进入通北地区,日伪当局派出大批兵力一路跟踪而来。为了摆脱被动局面,赵尚志决定伺机设伏,打掉身后追兵。
经过短暂战斗,赵尚志带领部队消灭了一部分追兵后,来到通北北部山区“冰趟子”。他发现此地地势便于隐蔽,决定在此设伏。“冰趟子”是因冬天附近的山泉水流在山丘下结成一片冰川而得名。3月7日,追击而来的日伪军陆续进入伏击圈,赵尚志见时机已到,手起枪响,顿时我军步枪、机枪齐喷火舌。“冰趟子”地面光滑,敌人根本站不稳,被打得晕头转向。
不甘失败的敌人仗着人多势众,向我军猖狂反扑,最危急时一度占领了左侧一个木营。赵尚志沉着命令阻敌,最终夺回左侧木营。
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气温也越来越低,抗联战士们的手指被冻得麻木,不能弯曲扣扳机,就轮流到木营里烤火,然后继续战斗。趴在冰雪中的日伪军则被冻得无力还击,加上冰上又滑,不敢冒进,枪声渐渐稀落,最终无奈败退,“冰趟子战斗”战果辉煌。据当年参加过战斗的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师师长张光迪接受媒体采访的文章记载:“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我军缴获一挺九二式机枪、大批武器弹药以及敌人运送给养的马爬犁和大量米肉、服装、军毯等物资。战斗中我军牺牲七人。”
“冰趟子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此日伪军一提起“冰趟子”就胆战心惊。正是因为经历了此战惨败,日伪当局对赵尚志的部队更加仇视,也无奈地发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哀叹。
宁死而不屈气壮山河
据东北烈士纪念馆党委宣传委员、编研部主任贠占军介绍,1941年,东北抗日战争已进入极端艰苦阶段,赵尚志按上级要求进入苏联境内参加重要会议。同年10月,赵尚志带领四名同志组成的小部队,从苏联返回东北鹤立县(今鹤岗)北部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当时赵尚志只带了一支步枪,和他一同回来的张凤岐便将一支柯尔特手枪送给赵尚志使用。
1942年1月上旬,日寇获得情报,得知赵尚志已回到东北,便派出特务刘德山伪装成收山货的老客潜入鹤立县北部山区,伺机接触赵尚志。几天后,刘德山与赵尚志相遇,并花言巧语混进队里。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被刘德山诱骗,去袭击鹤立县伪梧桐河金矿局警备分驻所。当行至距该分驻所两公里的吕家菜园子附近时,刘德山突然从背后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的腰部和腹部中弹,但头脑非常清醒,忍着剧痛,回身连射两枪,将刘德山击毙。因奸细已发出信息,赵尚志知道自己伤势严重,难以脱险,便把装有文件和活动经费的背包交给身边的战士,命令他们迅速转移。
敌人迅速蜂拥而来,赵尚志虽身负重伤被俘,但正义凛然,忍着剧痛同敌人进行最后的顽强斗争。他怒斥伪警察说:“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当卖国贼,该杀!”说完闭口不语。八小时后,赵尚志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年仅34岁。据日伪资料记载:“(赵尚志)缄口不言,一直藐视审讯官,置刀枪伤的痛苦于不顾,显示无愧于‘匪’中魁首之尊严。”
“赵尚志牺牲后,他使用的手枪被敌人得去,存于伪鹤立县警务科,曾被伪警察们使用。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建馆时,当地公安人员找到此枪,献交东北烈士纪念馆收藏,经赵尚志老战友张凤岐鉴定,确认其为赵尚志生前所用武器,后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贠占军说。
赵尚志与日寇周旋在林海雪原、驰骋在松花江两岸,创造了东北抗战史上的奇迹,被东北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据赵尚志纪念馆资料记载,毛泽东曾赞誉赵尚志等抗联将领是“有名的义勇军领袖”,其“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2009年,赵尚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时光荏苒,如今“尚志”二字已成为英雄和光荣的代名词,深深镌刻在人民的心里。摆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的这支英雄之枪,依旧默默地向世人讲述着民族英雄的传奇故事……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