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暴走团”本是一项挺好的健身活动,但如今却常常与“占道”、“扰民”、“商业乱象”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招来不少争议甚至反感、憎恨,暴走团甚至成了“嚣张”的代名词。尤其是影响公共交通安全,还引发了不少安全事故甚至“命案”。
暴走是形式,实质是“人肉广告牌”和“流量工具”
“暴走团”本是一项挺好的健身活动,但如今却常常与“占道”、“扰民”、“商业乱象”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招来不少争议甚至反感、憎恨,暴走团甚至成了“嚣张”的代名词。尤其是影响公共交通安全,还引发了不少安全事故甚至“命案”。
暴走团是六、七十年代日本等国外的“老古董”,现在却拿来装“时尚”
若想继续健康地走下去,不被大家“恨”,确实需要一些改变。希望暴走团能够找回“初心”,成为城市中一道和谐而非对立的风景线。否则,将再无“立身之本”,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暴走团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时下的暴走团,犹如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的“群体无意识”现象:当个体融入群体后,可能更容易放松道德约束和自我认知。那么,暴走团如何才能让脚步踏在健康之路、而非争议之地呢?
“嚣张跋扈”似乎成为了暴走团的代名词
原本的健身活动,已俨然演变为一种商业化运营模式。组织者向成员收取各类费用(入会费、年费、活动费),但费用去向往往不透明。他们还会向成员推销高价“专业”运动装备和保健品,如成本不足20元却卖298元的“能量手环”,并通过在团服、旗帜上植入广告获取商业赞助。部分组织者甚至采用类似传销的“会员发展奖励机制”,鼓励老成员发展新成员以获得奖励,成为妥妥的“人肉广告牌”和“流量工具”。在利益的驱使下,组织者有恃无恐,参与者乐此不疲。
暴走团成“拦路虎”
许多暴走团选择在机动车道上活动,造成交通拥堵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它们时常无视交通信号灯,阻碍正常车辆通行。更严重的是,甚至有暴走团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和消防车,直接威胁公共安全。
劲爆的音响
暴走团通常使用高分贝音响播放音乐或口号,严重干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这种噪声污染在清晨或夜间尤为明显,影响居民睡眠和孩子学习。
暴走团已成为一种商业化运营的模式。组织者通过收取会员费、销售高价装备和获取广告赞助牟利,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盈利模式”。然而,许多老年人自己成为了“银发经济”中的“人肉广告牌”和“流量工具”,却还不自知。
暴走团成员大多出生于50-70年代,经历过集体化时代,习惯了高度组织化的生活和纪律服从。他们更倾向于依赖熟人社会的“人情逻辑”,而非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和“法治逻辑”,对交通法规、公共空间共享等现代城市规则的理解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角色的弱化,加之手里攥紧一把不薄不厚的“退休金”,这些老年人渴望重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暴走团的集体活动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参与“团队任务”获得存在感。
许多城市缺乏适合老年人活动的专用空间和平坦安全的健身场所,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当公园远在数公里之外时,平坦的机动车道便成了老年人健身的“无奈之选”,凸显城市规划和公共资源分配上的短板。
解决暴走团的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者、参与者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尽可能的为其提供相应的专用活动空间,并制定明确法规,加强监管执法,以减少占道扰民等现象,降低安全风险。
其次,引导组织者回归非营利性,强化安全意识,做到财务透明,重建社会信任,保障参与者的正当权益。同时,对以占用公共资源而谋取私利者,依法惩处。
花样百出
第三,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参与者提高“规则意识”,增强辨别能力,尊重公共秩序,促进“代际和谐”,减少社会冲突和个人出行风险。
不能让“嚣张跋扈”成为暴走团的代名词
总之,“暴走团”现象反映了当下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健康需求、社会认同与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资本运作下一些功利主义者的自私行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既需要刚性的规则约束,也需要柔性的社会包容。
碰见这样一群老头老太太,司机该咋办?
健康是权利,更是责任
健康是权利,更是责任。个人追求的边界止于他人生命权,城市文明的尺度见于最弱势群体的尊严安置。只有当银发族的脚步踏在专属绿道而非冰冷沥青路,当消防车和救护车无需再为暴走团而倒车,当每个群体的渴望都能被规则框架温柔容纳,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暴走团这道“城市中非但不和谐而常常对立的风景线”,才能像阳光下的雾霾、随风飘散。
切莫让暴走团成为“城市中非但不和谐而常常对立的风景线”
来源:陈集锦ico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