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种吐槽,手指会本能地停下来。谁身边没几个突然“性情大变”的人?
“他以前连外卖都不敢点,现在居然敢上台演讲?”
刷到这种吐槽,手指会本能地停下来。谁身边没几个突然“性情大变”的人?
先说最吓人的版本:脑袋磕了一下,醒来像换了芯片。
医生管这叫“额叶损伤”,翻译成人话就是——刹车片坏了,脾气直接上高速。
以前温吞的人,现在敢在地铁里吵架,不是他变狂,是大脑替他做了决定。
更常见的是“被生活锤了一拳”。
有人离婚之后开始跑马拉松,有人亲人离世后忽然学起烘焙。
外人看是“开挂”,当事人只是找到了新的止痛贴。
创伤不一定把人打垮,也可能把壳打碎,露出里面没见过的自己。
疫情那几年,朋友圈像集体重启。
天天喊躺平的同事,突然辞职去卖花;最怕社交的闺蜜,开始直播带货。
不是他们被夺舍,是原来的剧本演不下去了,干脆换台新戏。
最微妙的是“中年觉醒”。
四十多岁的人,忽然开始听摇滚、染头发。
别急着笑,这可能是迟到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身体先变,中年是脑子先变——意识到“再不做就老了”,于是把从前不敢试的,一次性补票。
如果身边人突然变了,先别问“你怎么了”,可以换成“最近什么让你开心”。
一句软话,比一万句分析更有效。
变来变去,其实都围绕一个主题:人不是程序,是活物。
活物就会随着温度、湿度、光照,长出新的纹路。
今天看不惯的“突变”,也许只是人家终于长成了自己。
来源:在溪边感受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