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西南昌一名旗袍爱好者的遭遇引发热议。8月26日,该女士向媒体反映,她去年网购的一件旗袍经对比后疑似为寿衣改造,其判断依据包括扣子数量、面料特性及工艺细节,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超百万。
近日,江西南昌一名旗袍爱好者的遭遇引发热议。8月26日,该女士向媒体反映,她去年网购的一件旗袍经对比后疑似为寿衣改造,其判断依据包括扣子数量、面料特性及工艺细节,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超百万。
事件经过:8颗纽扣引发的质疑
据当事人介绍,她日常收藏多件旗袍,近期刷到“商家用寿衣冒充新中式服装”的爆料后,特意检查了一件未常穿的旗袍。
经仔细观察,这件旗袍共有8颗纽扣,且成对排列形成4组双扣。通过查阅资料,她发现民间传统认为活人衣物多用单数扣(如5、7、9颗),而寿衣常采用双数扣(如6、8颗)。此外,该旗袍面料僵硬不修身,胸部位置采用开扣设计,这些特征与网传寿衣工艺高度吻合。
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争议点
关于扣子数量的讲究,民俗专家指出存在地域差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研究员方云表示,传统汉服早期以系带为主,纽扣普及较晚,且不同地区对扣子数量的禁忌各不相同。
例如,上海浦东地区曾以纽扣数量区分身份(如五档为平民、七档为“白相客”),但并无统一的“单数为活人、双数为逝者”的规定 。不过,部分地区确实存在“四六不成材”的俗语,认为双数扣不吉利。
寿衣与日常旗袍的区别还体现在设计上。寿衣多采用宽松直筒版型、不开衩,方便穿戴;而日常旗袍注重修身收腰,侧面开衩是典型特征。
面料方面,寿衣常用棉绸、麻绳等材质(寓意“稠子”“代代相传”),忌用缎子(谐音“断子”);日常旗袍则多用真丝、香云纱等高档面料。
行业乱象与消费警示
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确有商家将寿衣包装成“复古旗袍”售卖,价格从百元到千元不等。部分商品详情页标注“传统工艺”“宽松版型”,但未明确说明用途。有消费者评论称收到货后发现“布料像蚊帐”“扣子毫无装饰”,疑似为寿衣改造。
对此,服装设计师建议消费者从细节辨别:寿衣盘扣多为简单“一字扣”,而日常旗袍盘扣造型多样(如花卉、动物形状);寿衣图案常选用荷花、祥云等寓意超脱的纹样,日常旗袍则更注重时尚感。此外,寿衣版型通常过于宽大,袖口和下摆可能采用封死设计。
律师提醒与维权难点
由于该女士购买时间为去年,订单信息已失效且店铺关闭,维权面临困难。法律人士建议消费者网购时优先选择正规渠道,保留购买凭证及商品详情页截图。若怀疑买到寿衣,可通过第三方鉴定机构检测面料成分,并向平台或消协投诉。
目前,该事件已引起市场监管部门关注。专家呼吁加强新中式服装市场的规范,避免传统殡葬文化元素被滥用,同时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民间禁忌,结合多维度特征综合判断。
来源:无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