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只增加了两个字,实际含义非常深刻,布局也比较系统。”8月14日举行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如此形容公司的本次战略升级。半个多月前,中国电信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宣布,集团战略由“云改数转”升级为“云改数转智惠”。
作者/ IT时报 郝俊慧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虽然只增加了两个字,实际含义非常深刻,布局也比较系统。”8月14日举行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如此形容公司的本次战略升级。半个多月前,中国电信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宣布,集团战略由“云改数转”升级为“云改数转智惠”。
看似简单的调整背后,是电信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055亿元,同比增长1%;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867亿GB,同比增长16.4%,这意味着,流量与收入的“剪刀差”在加大;三大电信运营商先后发布的财报也显示,服务收入几乎无增长,中国移动营收甚至出现窄幅回落,同比减少0.5%。
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已是不争事实,电信运营商需要主动求变。
“企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需要企业从战略高度来分析研判。”柯瑞文坦言,这个时候推动战略升级是中国电信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电信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举措。
数据最有说服力。尽管在整体规模中占比仍很低,但智能业务收入89.4%的增幅,仿佛在复刻几年前的天翼云。
严格意义上,“智惠”有着双重含义:“智”代表能力,“惠”体现社会价值,以AI普惠千行百业、千家万户的“智惠”战略,正推动中国电信主动重构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轨迹。
“智惠”背后的战略逻辑
智惠,是中国电信长期坚持“云改数转”战略的自然积淀和必然结果。
2024年4月,柯瑞文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算云生态大会上宣布,天翼云作为国家云已迈过向智能云发展的拐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2025年上半年,天翼云开始“调整步态”,573亿元的营收同比仅增长3.8%,相比以往动辄两位数的增幅明显放缓。
“全球云计算行业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对此,柯瑞文毫不讳言,“行业总体趋势是以通算为主的云业务增幅明显下降,而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算力需求非常旺盛。”
在此背景下,AI正成为全球云服务商再次增长的新核心引擎。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天翼云中智能收入达63亿元,同比增长89.4%,“这个趋势与全球市场上的其他云计算服务商,特别是向智能云迈进的服务商高度一致。”柯瑞文表示。
踏准节奏是因为有备而来。
2020年,中国电信提出“云改数转”战略,坚持“网是基础,云是核心”,推进云网融合发展,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向服务型、科技型、安全型企业转型。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天翼云实现了云计算全栈能力自研,整体营收于2023年迈过千亿大关,并成为国家云底座。
截至今年年中,中国电信已构建完成以第一科技“息壤”为核心的智能云体系,基于云网融合优势提供“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一体化的智能云服务,为人工智能规模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据天翼云总经理胡志强在WAIC2025上介绍,天翼云已经实现了全国算力一张网和全国算力调度一体化,“东西部算力枢纽间一跳直达,全国最多三跳可达,并可实现智能化的业务流编排和业务治理,开发者在使用跨域算力时,只需要关注业务逻辑的实现,甚至感知不到网络的存在。”
这些能力的实现,意味着天翼云真正打通了遍布全国的计算、存储、AI节点,随着基础算力的利润逐渐下降,云服务商的真正价值将体现在智能服务和AI应用生态上,从“卖资源”向“卖智能”转变。
改变AI发展范式
更重要的是,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底座,云服务商的底层技术突破改变了AI产业的发展范式。
业绩发布会上,柯瑞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电信智能云体系的多层架构,覆盖了从基础设施到应用服务的全栈能力。
在IaaS层,中国电信持续优化算力供给结构,自有及接入算力总规模达77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提供覆盖通算、智算、超算及量子计算的异构算力服务;在PaaS层,加快智算平台升级,提供一站式算力调度与AI开发服务,高效满足客户训练和推理场景需求;在数据服务层面,中国电信打造“星海”数据智能中台,推进自有数据集、开源数据集和第三方数据集深度融合,汇集超10万亿token的通用大模型语料数据和14个行业数据集,总量超350TB;在模型服务层面,不仅有自研的全模态、全尺寸、全国产的星辰大模型,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基础大模型和各类行业大模型,满足多样化需求。
过去,开发者必须根据预算和资源约束来设计AI应用。未来,他们可以直接从用户需求出发,定义理想的AI能力,系统自动匹配所需的算力资源,这种转变将释放开发者的创造力,催生更多原本受限于资源的创新应用,从而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发范式和商业生态。
或许,这也正是“惠”之本质:让AI开发从“高门槛专业活”变得“人人可参与”,让每个有创意的人都能成为AI应用的创造者,让AI赋能千行百业,进入千家万户。
也正是因为天翼云已迈过智能云的关键节点,它拥有着更强的市场韧性。
今年3月份随着DeepSeek热潮兴起,天翼云成为首个成功适配该模型的云服务商,算力利用率一度超过90%。虽然热潮过后有所回落,目前仍保持在60%以上的较高水平。截至目前,相关业务的签约金额已突破40亿元,项目数量超过4000个。
“AI+”打造最佳实践
“AI+不是简单加法,而是企业全流程重构。”同五年前启动“云改数转”转型一样,这次中国电信的“智惠”升级,同样先从内部做起,自己成为“最佳实践”后,再向客户输出。
目前,中国电信在21个主要业务场景拥有160多个AI应用,产生了显著的降本增效效果。
柯瑞文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过去我们服务中小微企业时面临很大挑战,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需求旺盛,对效率要求很高。传统模式下,我们需要派遣多名技术人员到客户那里,往往反复沟通很长时间还不一定能够成功。现在通过自研星辰大模型开发的智能体,客户只要输入需求,几分钟后就能形成一套解决方案、配套设备、商务报价,看到这么高的效率,大部分客户当场就会签字。”
这种效率提升是革命性的,原本一个礼拜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方案制作和商务洽谈,现在一个小时就能搞定,不仅大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也显著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内部应用的成功为外部拓展奠定了基础。WAIC 2025上,中国电信发布了智能体即服务体系(AaaS)和终端即服务体系(TaaS),截至目前,中国电信已服务了600多家大中型客户,赋能行业客户超2万家,其中包括众多央国企客户。
战略升级后的长期“考题”
当然,长期来看,中国电信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投资回报的长期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都将考验其战略执行的定力和能力。
从整体财务表现来看,中国电信仍面临结构性挑战。2025年上半年,在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智能收入近90%的增速虽然理想,但在总服务收入2491亿元中占比仅为2.5%,要真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培育和更大规模的投入。
此外,财报显示,中国电信上半年资本开支为342亿元,同比下降27%。尽管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中国电信提前在上海和武清布局万卡算力池,导致当年资本支出大幅上升,而今年随着息壤算网一体化体系的逐渐成熟,中国电信开始利用云网融合的独特优势,提升算力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了直接投资,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投资节奏的把控,反映了公司对投资回报的谨慎态度。
毕竟AI业务前期投入巨大,其商业化进程却仍存在不确定性,如何让AI普惠从理念转化为可衡量的商业价值,是摆在中国电信面前的现实考题。
不过,“智惠”战略的价值使命,恰恰可能成为中国电信的长期竞争优势,当AI技术从少数大企业的专利变成普惠的基础设施,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将推动整个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如今看似微薄的2.5%占比,或许将是“第三曲线”的起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中国电信 豆包AI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