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000很低?数据戳破幻觉:月薪五千已超过80%的人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8 04:40 2

摘要:表弟今年刚毕业,在老家县城的一家电器卖场做销售,第一个月发工资拿到4800元,回家后却唉声叹气:“网上都说应届生月薪过万,我这5000都不到,也太没用了。”直到我打开国家统计局的官网,给他看了一组数据,他才愣了半天:“原来我这工资,居然比大多数人都高?”

表弟今年刚毕业,在老家县城的一家电器卖场做销售,第一个月发工资拿到4800元,回家后却唉声叹气:“网上都说应届生月薪过万,我这5000都不到,也太没用了。”直到我打开国家统计局的官网,给他看了一组数据,他才愣了半天:“原来我这工资,居然比大多数人都高?”

在这个被“朋友圈晒薪”“短视频炫富”包围的时代,很多年轻人都陷入了“月薪过万才正常”的幻觉,觉得5000元收入低得拿不出手。可现实是,月薪5000元,早已超过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人群,在很多行业里,甚至要奋斗3-5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些网上随处可见的“月入五万十万”,不过是幸存者偏差制造的假象,真实的工资版图里,月薪5000已经是“不错的成绩”。

一、权威数据说话:月薪5000以上,仅占全国就业者12.3%

要弄清楚月薪5000到底算不算高,先看两组硬核数据——

第一组来自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2023年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114029元,折合月薪约9502元;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65237元,折合月薪约5436元。这意味着,私营单位里,超过一半的人月薪是低于5436元的,月薪5000元,已经接近私营单位的平均水平。

更关键的是第二组数据:某第三方调研机构(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工资收入调研报告》显示,在全国所有就业人群中(包括城镇和农村、私营和非私营),月薪5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仅为12.3% ,月薪3000-5000元的占比最高,达45.6%,还有42.1%的人月薪低于3000元。

换句话说,全国10个打工人里,只有1个能拿到5000以上的月薪,剩下9个里,近一半人拿着3000-5000元,还有超四成人月薪不足3000元。这样的比例,足以说明月薪5000元绝非“低收入”,而是妥妥的“中等偏上水平”。

再看分行业的数据,更能明白5000元的含金量。除了大家熟知的金融、IT行业,大部分行业的月薪天花板其实并不高:

1、制造业:根据《2024年制造业就业薪酬报告》,工厂里的普工月薪普遍在3500-4500元,要做到技术员或班组长,干满3年以上,月薪才能突破5000元;

2、服务业:餐饮服务员、超市收银员月薪多在2800-3800元,即便是连锁餐厅的店长、超市的区域主管,月薪也大多在5000-6000元,这已经是该行业的“中层收入”;

3、基层公职类:社区网格员、乡镇办事员,扣除社保后月薪多在3800-4800元,要熬到转正或晋升,月薪才有可能达到5000元;

4、传统行业:比如纸质媒体编辑、线下广告策划,应届生月薪多在3500-4500元,工作2-3年后,月薪能涨到5000元,已经算是“进步快”的。

我认识的朋友老周,在苏州一家电子厂做技术员,今年38岁,干了12年,月薪才涨到5800元。他说:“厂里大部分年轻人,干1-2年能拿到4500就不错了,5000以上的,要么是干了5年以上的老员工,要么是带团队的组长,不是随便就能拿到的。”

二、别被“网上人均过万”骗了:那些高收入,大多是“幸存者偏差”

“我刷抖音,十个视频里有八个说自己月薪过万,还有两个晒月薪五万的,怎么现实里拿5000都这么难?”表弟的困惑,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疑问。其实,网上的“高收入”,大多是“幸存者偏差”制造的幻觉,背后藏着三个真相。

1. 高收入行业的“局部繁荣”,不代表整体

网上频繁晒高收入的人,大多集中在金融、IT、互联网这几个少数行业。比如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程序员,金融行业的投行分析师、基金经理,这些岗位的月薪确实容易过万,但它们在整个就业市场里,占比还不到5%。

我身边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小夏,月薪8000元,天天在朋友圈晒“公司下午茶”“团建旅行”,看起来光鲜亮丽。可私下里她跟我说:“扣除房租2500元、社保1200元、吃饭2000元,每个月能剩2300元就不错了,而且天天加班到10点,这8000元是拿时间换的。”更重要的是,她所在的部门有10个运营,月薪过万的只有2个组长,剩下8个都是5000-8000元,可大家晒朋友圈时,只会晒“好的一面”,没人会说自己工资低。

而像制造业、农业、传统服务业这些“沉默的行业”,从业者占了全国就业人口的60%以上,他们很少在网上分享收入,就算分享,也大多是“吐槽工资低”,可这些声音,很容易被高收入的“噪音”淹没。

2. 很多“高收入”是“水分充数”

网上还有不少“虚假高收入”,要么是“税前收入”,要么是“偶尔的峰值收入”,甚至是“P图造假”。

比如做微商的朋友小林,天天在朋友圈晒“日入过万”的转账截图,可私下里她承认:“那些截图有一半是P的,真能日入过万的月份,一年也就1-2次,平时每个月能赚5000元就不错了,还得自己囤货、发货,比上班累多了。”

还有做销售的人,会晒“月入三万”的业绩单,可实际上,那是“开单后的提成”,可能半年才开一次大单,平时月薪也就3000-4000元。他们晒出的“高收入”,不过是为了吸引客户或炫耀,并非稳定收入。

就算是真实的“税前过万”,扣除社保、公积金、个税,到手也只有7000-8000元,再扣除房租、吃饭等开支,实际可支配收入,可能还不如二三线城市月薪5000元的人——毕竟二三线城市房租1500元就能租到不错的单间,而一线城市房租至少3000元起。

3. 年轻人的“攀比心理”,放大了焦虑

很多年轻人看到网上的高收入,会不自觉地“向上对比”,觉得“别人都能拿过万,我拿5000就是差”。可他们忘了,网上分享的人,本就是“愿意展示自己”的群体,而大多数拿着5000元工资、过着安稳生活的人,根本不会在网上晒收入。

我同事张姐,在常州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月薪5200元,扣除社保后到手4800元。她在常州租了个1200元的两居室,自己做饭,每月吃饭花2000元,还能剩下1600元存起来,偶尔买件几百元的衣服、周末跟朋友聚餐,日子过得很滋润。她说:“我从不看网上那些晒薪的,知道自己的工资在常州算不错的,够用就好,没必要跟别人比。”

三、月薪5000的真实生活:不富裕,但足够体面

很多人觉得“月薪5000活不下去”,其实是把“一线城市的高成本”当成了全国的普遍情况。在全国80%以上的城市(二三线城市、县城),月薪5000元不仅能活下去,还能过得有体面。

1. 二三线城市:5000元能过“有结余”的生活

以江苏常州为例(新一线城市,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8万元),月薪5000元的生活是这样的:

房租:租一个带阳台的单间,每月1200-1500元;

吃饭:自己做饭,每月买菜1500元,偶尔出去吃2-3次,每次100元,总计1800元;

交通:公交或共享单车,每月100元;

日用品+护肤品:每月500元;

娱乐:每月看1次电影、买1本书,总计200元。

这样算下来,每月总开支约4300元,还能结余700元,一年能存8400元。如果公司包吃或有住房补贴,结余还能更多。

我朋友小徐就在常州工作,月薪5000元,她把结余的钱用来报瑜伽课,每周去3次,还每年计划1次短途旅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想买的东西能慢慢攒钱买,想做的事能去做,我觉得挺好的。”

2. 县城:5000元能过“很滋润”的生活

在县城,月薪5000元更是“香饽饽”。以河南周口的县城为例:

住房:如果是本地人,不用租房,每月省1500元;就算租房,两居室每月也就800元;

吃饭:县城物价低,每月买菜1000元足够,出去吃一顿人均50元;

交通:电动车代步,每月电费20元;

其他开支:日用品、人情往来,每月1000元。

月薪5000元在县城,每月至少能结余2000元,不仅能存下钱,还能偶尔给父母买礼物、带家人出去吃饭,生活压力远小于一线城市。

我老家邻居王哥,在县城的一家家具城做店长,月薪5500元,妻子在超市做收银员,月薪3000元。两人养一个孩子,每月还能存3000元,每年能带着孩子去周边城市旅游1-2次,“在县城,5000元的工资,比很多公务员都高,日子过得踏实。”

四、双职工家庭的“5000+5000”:撑起一个家的稳定

对很多家庭来说,夫妻两人各拿5000元月薪,总共1万元的家庭月收入,虽然不算富裕,但足以撑起一个家的稳定,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或县城。

我表哥和表嫂在安徽芜湖工作,表哥在汽车配件厂做技术员,月薪5200元,表嫂在幼儿园当老师,月薪4800元,两人每月总收入1万元。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

房贷:买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每月房贷3200元;

养孩子:孩子上小学,每月学费+兴趣班1500元;

生活费:每月3000元(包括买菜、水电、燃气);

人情往来+备用金:每月1300元。

每月能结余1000元,一年存1.2万元,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房贷能按时还,孩子能接受教育,家人偶尔生病也有备用金,日子过得安稳。表嫂说:“我们没指望大富大贵,就希望工资稳定,一家人平平安安,这样就够了。”

反观那些网上晒“月入过万”的人,很多人在一线城市拿着1.5万元月薪,扣除房租4000元、社保2000元、吃饭3000元、交通500元,每月结余也就5500元,比表哥表嫂的家庭结余还少,而且还要承受996的工作压力、随时可能被裁员的风险。

结语:别被虚假焦虑绑架,月薪5000已是“好起点”

在这个被“高收入神话”充斥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忘了“真实的人间”:不是所有人都能进金融IT行业,不是所有人都能月入过万,更多人只是在普通岗位上,拿着5000元左右的工资,认真生活、努力攒钱。

月薪5000元,不是“低收入”的代名词,而是全国12.3%的人才能达到的水平,是很多行业里需要奋斗3-5年的结果,是能在二三线城市过上体面生活、撑起家庭稳定的收入。那些网上的“人均过万”,不过是幸存者偏差和虚假炫耀制造的幻觉,没必要为此焦虑。

对年轻人来说,与其盯着网上的虚假高收入唉声叹气,不如珍惜手里5000元的工作,把它当成“好起点”——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积累经验和技能,慢慢提升收入;理性规划开支,在能力范围内过有质量的生活,不盲目攀比。

毕竟,生活不是“晒给别人看的”,而是“过给自己的”。月薪5000元,能养活自己、能攒下一点钱、能偶尔享受生活,这就已经很好了。

来源:历史科代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