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各县古进士(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之多少-东昌府-05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3 15:00 2

摘要:崔咸为官正直,声望极高。他常从早到晚地与宾僚痛饮,醉卧不醒,但是到了半夜,便起身将堆积的公文一一阅览,他的裁决判定无毫厘之差,当时的官吏都把他当为神人。他尤其擅长作诗歌,或风景晴明,花朝月夕,朗吟意惬,必凄怆沾襟,旨趣高奇,令名流们赞叹不已。新唐书收有他的二十

唐朝聊城进士-04

崔咸,字重易,博州博平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迁陕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虢观察使,入为右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和八年卒。

崔咸为官正直,声望极高。他常从早到晚地与宾僚痛饮,醉卧不醒,但是到了半夜,便起身将堆积的公文一一阅览,他的裁决判定无毫厘之差,当时的官吏都把他当为神人。他尤其擅长作诗歌,或风景晴明,花朝月夕,朗吟意惬,必凄怆沾襟,旨趣高奇,令名流们赞叹不已。新唐书收有他的二十卷文集。

崔宏礼,字从周,博平人,进士及第,历任魏州刺史兼魏博节度使副史、绛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大和四年(830)刑部尚书。

崔龟从(?一853),字玄告,清河人(今临清高唐一带)。唐书法家、文学家。元和十二年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及书判拔萃二科,释褐拜右拾遗。太和二年,改太常博士。龟从长于礼学,精历代沿革,问无不通。

累转考功郎中、史馆修撰。九年,转司勋郎中、知制诰。十二月,正拜中书舍人。开成初,出为华州刺史。三年三月,任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四年,权判吏部尚书铨事。大中四年,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吏部尚书。五年七月,撰成《续唐历》三十卷,上之。六年,罢相,检校吏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观察等使,累历方镇卒。

崔元晖,唐长安年间进士。博平人,武周中书令,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博陵崔元晖家有银匙箸。

崔元远,博平人,唐开元年间进士。

崔元亮,字晦叔,博平人。唐贞元十一年进士,元和中累转驾部员外郎,出为密歙湖三州刺史。文宗朝迁右散骑常侍,历虢州刺史。卒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

崔元儒,博平人,唐大历年间进士,任职不详。

崔元略,唐代大臣。博陵(今博平)人,第进士。官职尚书左仆射(宰相)。崔元略之祖父崔浑之。父崔儆。贞元中,官至尚书左丞。

崔元略进士,历佐使府。元和八年,拜殿中侍御史。十二年,迁刑部郎中、知台杂事,擢拜御史中丞。元和十三年,以李夷简自西川征拜御史大夫,乃命元略留司东台。寻除京兆少尹,知府事,仍加金紫。数月,真拜京兆尹。明年,改左散骑常侍。

穆宗即位,命崔元略使党项宣抚,辞疾不行,出为黔南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初,崔植任吏部郎中,元略任刑部郎中知杂。时中丞改京兆尹,物议以植有风宪之望。元略因入合,妄称植失仪,命御史弹之。时二人皆进拟为中丞,中旨果授元略,植深衔之。及植为相,元略以左散骑常侍使于党项,元略意植之见排,辞疾不行,被谴出。踰年,转鄂州刺史、鄂岳都团练观察使。长庆四年,入为大理卿。

敬宗即位,复为京兆尹,寻兼御史大夫。……。宝历元年,迁户部侍郎。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和三年,转户部尚书。四年,判度支。五年,检校吏部尚书。出为东都留守、畿汝等防御使。是岁,又迁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十二月卒,废朝三日,赠尚书左仆射。

崔氏是唐朝的宰相世家。

崔元式,博平人,崔元略之弟。长庆元年进士及第,会昌六年刑部尚书,宣宗时,拜相。

崔元受,博平人,崔元略之弟。崔元受登进士第,高陵尉,直史馆。元和初,于皋谟为河北行营粮料使。元受与韦岵、薛巽、王湘等皆为皋谟判官,分督供馈。既罢兵,或以皋谟隐没赃罪,除名赐死。元受从坐,皆逐岭表(岭表即岭南,秦岭以南地区。主要指现在的福建、广东地区),竟坎壈不达而卒。崔元受之子崔钧、崔鉶、崔铢相继登进士第,辟诸侯府。

崔元受之子崔钧、崔鉶、崔铢相继登进士第,辟诸侯府。

崔铉(?一869),博平人,唐代大臣。崔元略之子。擢进士第,迁中书舍人、学士承旨。唐会昌三年(84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与李德裕不和,罢为陕虢观察使。宣宗初,擢河东节度使。大中三年(849),以御史大夫召,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博陵郡公。大中九年(855),出为淮南节度使。咸通初,徙山南东道、荆南二镇,封魏国公。卒于江陵。他是柳公权书《神策军碑》的撰写者。

崔沂,字德润,博平人。举进士,历监察补阙。昭宗时累迁谏议大夫。入梁为御史司宪,擢礼部尚书。贞明中充西京副留守。入后唐为左丞,判吏部尚书铨选司。谪石州司马。明宗即位,复为左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傅。

崔沆(hàng)字内融,博平人,崔元略之孙,登进士第,官至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坐事贬循州司户。乾符初,复拜舍人,寻迁礼部侍郎,典贡举。选名士十数人,多至卿相。乾符末,本官同平章事。遇京国盗据,从驾不及而卒。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崔铏,博州人,生卒年不详。唐宣宗大中十年(856)丙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黄门侍郎郑颢。取状元后多次入诸侯府内作幕僚。后不知所终。崔家为名门望族。其祖父崔儆官至尚书左丞;伯父崔元略登进士第。父崔元受登进士第,为皋谟判官;叔父崔元式,官至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兄弟亦皆进士及第。

崔损,(?-835),字至无,唐代博陵(博平)人,大历年间进士。高祖行功已后,名位卑替。崔损大历末进士擢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再授咸阳尉。外舅王翃为京兆尹,改大理评事,累迁兵部郎中。贞元十一年,迁右谏议大夫。会门下侍郎平章事赵憬卒,中书侍朗平章事卢迈风病请告,户部尚书裴延龄素与损善,乃荐之于德宗。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给事中赵宗儒同日知政事,并赐金紫。初,二相有故,旬日中外颙望名德,损比无声实,及制下之日,中外失望。性龌龊谨慎,每延英论事,未尝有言。

十四年秋,转门下侍郎平章事。是岁,以昭陵旧宫为野火所焚,所司请修奉。“昭陵旧宫在山上,置来岁久,曾经野火烧爇,摧毁略尽,其宫寻移在瑶台寺左侧。今属同年,欲议修置,缘供水稍远,百姓劳弊,今欲于见住行宫处修创,冀久远便人。又为移改旧制,恐礼意未周,宜令宰臣百僚集议。”议者多云:“旧宫既焚,宜移就山下。”上意不欲迁移,只于山上重造,命损为八陵修奉使。于是献、昭、乾、定、泰五陵造屋五百七十间,桥陵一百四十间,元陵三十间,唯建陵仍旧,但修葺而已。所缘陵寝中床蓐帷幄一事以上,帝亲自阅视,然后授损送于陵所。崔损以久疾在家,赐绢二百匹以为医药。南北两省清要,崔损皆历践之,在位无称于人者。身居宰相,母野殡,不言展墓,不议迁祔;姊为尼,没于近寺,终丧不临,士君子罪之。加以过为恭逊,接见便僻,不止于容身而已。

自建中以后,宰相罕有久在位者,数岁罪黜;损用此中上意,窃大任者八年。上亦知物议鄙其持禄取容,然怜而厚之。贞元十九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曰靖。赙布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

崔钧,字元平,博平人,唐代官员。唐懿宗大中年间进士,任职不详。

崔铢,博平人,唐懿宗大中年间进士,两郡刺史、给事中。

崔扃,博平人,唐代进士,任中书侍郎。

来源:刘老师历史小黑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