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厕所,大民生。农村户厕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农村改厕实施机制,完善社会化管护和服务体系。”农村厕所改造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推
转自:中国环境网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户厕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农村改厕实施机制,完善社会化管护和服务体系。”农村厕所改造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通过破解厕改“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质的飞跃,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水平,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各地大力推进户厕改造,硬件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但“重建轻管、只建不管、建而不用”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后续的运维管护也是不少地区存在的“痛点”。
首先,技术模式与区域适应性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传统旱厕卫生环境差,易有蚊虫滋生。改厕后,厕所环境进一步改善,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一是室外厕房材料劣化,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地区早期建造的厕房多采用石膏材料,导致厕房易出现倾斜、倒塌,危及农户安全。后期建造的铁板材质厕房,通风口设计存在缺陷,农户普遍反映存在夏季闷热异味浓、通风效果差的情况。二是化粪池损坏现象严重,粪污清理困难。抗冻性能不足,冬季冻土膨胀挤压导致池体开裂、塌陷,引发厕所整体倾斜甚至倒塌。密封效果不佳,夏季雨水渗漏,导致便池排泄物外溢,迫使农户弃用。清掏服务缺失,部分村庄未配备粪污清理工具,部分农村老人自行清理化粪池存在困难。三是冲水条件不足,冬季便池易堵塞。截至2024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但一些地方仍存在自来水供应不稳定(定时供水、停水时间长)、水压不足(高峰期冲水困难)现象,客观上导致户厕“建而难用”。
其次,粪污资源化利用链条不通畅。改厕工程实施后,大部分农户的粪污处理主要依靠专业的抽粪车进行清掏,同时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与传统旱厕相比,原有的粪污处理方式具有明显的资源循环优势。传统旱厕的粪污经过堆肥发酵,可完全腐熟成为优质农家肥,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问题,又为农田提供了有机养分。而改厕后的粪污因缺乏规范的发酵处理环节,若直接还田不仅肥效低下,更可能引发作物病害传播、土壤污染等次生问题。
最后,户厕产权界定模糊,农户消极参与管护。一方面,户厕产权归属不清晰。户厕改革由省市县政府财政进行补贴,建后未明确界定厕所设施的产权归属。例如,政府补贴建设的三格式化粪池、节水型冲水设备等核心部件,其所有权究竟归农户、村集体还是政府所有,缺乏法律层面的清晰界定,部分农户视其为“公家财产”,设施损坏后仍依赖政府维修,形成“政府包办——农户依赖”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厕所使用年限不明确。目前尚未出台新建厕所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相关标准,对于厕所使用年限与报废条件均无强制性规定。部分早期项目因材料耐久性不足,已提前进入淘汰期,但因无报废标准,仍被要求使用,既浪费运维资金,又威胁使用安全。
为应对上述困难挑战,需重视户厕技术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实际问题,以及满足农户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需求和明确产权问题,进一步激发主体积极性,推动农村改厕由“要我建”向“我要建”的模式转变。
首先,优化技术设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规划引导。各地应根据村庄布局、农户房屋格局、农户经济条件和使用意愿,科学编制室内、室外户厕建设规划。对于因建设室内水厕需要调整宅基地或占用少量集体建设用地的,要给予政策优惠和便利。二是加装保温设备,优化供水保障。对于冬季管道上冻堵塞问题,可借鉴河北省平山县的经验做法,采用“伴热带+保温层”“碳晶板”等防冻模式,为马桶的进水管道安装自控温电伴热带,并采用保温材料包裹水箱及进水管,以解决进水管冬季冻结问题。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供水保障设施的投入,通过打深水井、建储水塔等方式解决上水难题,及时更新老化管网,提高供水稳定性。
其次,构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循环体系。一是完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在村中建设区域性粪污集中发酵站,配套密封式发酵池和曝气设备,确保粪污经高温腐熟达到农用标准。二是建立标准化还田利用机制。联合农业部门制定粪肥施用技术规范,明确不同作物的安全用量和施用周期,依托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开展测土配肥服务,确保科学还田。三是培育粪污资源化市场。鼓励有机肥加工企业定点收运粪污,政府按吨位给予运输补贴;探索“以粪换肥”模式,农户可用粪污置换成品有机肥或抵扣清运费用,降低使用成本。推动“污染源”向“营养源”转化。
最后,构建“权责明晰、多元共治”的长效机制。一是明晰户厕产权归属及报废标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补贴建设的户厕设施产权归属、使用年限和报废标准。在产权归属方面,应以农户为产权主体,将厕所设施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明确赋予农户,让农户成为户厕管护的责任主体。与此同时,通过签订合约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与农户明确约定户厕用途,防止出现资源挪用与浪费现象。在使用年限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厕所的材质特性、结构特点以及施工质量等因素,建立厕所报废评估机制,建议由基层工作人员或专业机构对厕所进行评估报废。二是合理把控财政补贴力度,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三级运维管理体系。建议政府在厕改工作中,进一步优化财政补贴策略,积极推动市场与农户主体参与。其一,强化政府厕改宣传引导,不搞大包大揽。充分利用微信群等数字化媒介宣传厕改知识,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注重让农民群众“唱主角”,不搞“一刀切”式的大包大揽,与村民签订自建承诺书,鼓励农户自主选择适宜的模式,按照技术规范施工建设,让农户既当改厕的承建方,又当厕所质量的监管方。其二,培育经营主体,引入厕改保险机制。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户厕运维管理市场。可借鉴湖南省浏阳市成功经验,引入商业保险公司,由政府统一为新改(建)户厕投保,保险公司承担20年产品质量缺陷责任和由此造成的第三者损害责任。三是建立农户参与户厕运维管理的激励机制。可借鉴黑龙江省成功经验,由政府搭建农村户厕改造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农户自主申报、全程参与、主动监督。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