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久治不愈,CT报告看似肺炎摘要:8月22日晚,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李占清、 副主任医师吴艺根、副主任医师陈纶华三位专家做客《大医生开讲·厦门名医名科》直播间,围绕肺癌的相关话题,带来权威解答。
却可能是肺癌在伪装!
在病情反复的迷雾中
该如何揪出这颗
隐藏在炎症面具下的“定时炸弹”?
8月22日晚,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李占清、 副主任医师吴艺根、副主任医师陈纶华三位专家做客《大医生开讲·厦门名医名科》直播间,围绕肺癌的相关话题,带来权威解答。
69岁的李大伯持续咳嗽、咳痰9个月,在外院初诊,CT结果提示肺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病灶未吸收;转至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后,增强CT检查结果仍倾向炎症,但治疗一周还是无好转。
医生为他做了支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检测,都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但仍高度怀疑肺癌。经多学科团队深入研讨后,决定做经皮肺穿刺活检,最终确诊为浸润性黏液腺癌。
针对像李大伯这样易误诊的特殊类型肺癌,李占清介绍了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个体化和创新性治疗方面的特色优势。
“我们胸心外科中心致力于肺结节的早期诊断与微创治疗,约95%的肺部手术为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李占清说。
面对诊断困难或疗效欠佳的肺部病变,中心会结合患者病史、影像学特征和全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与随访策略,以最小创伤完成诊断与治疗,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对于晚期或复杂病例,中心通过多学科会诊(MDT)制定个性化方案。目前,中心可开展微创袖式/双袖式肺叶切除、自体肺移植等高难度手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肺功能。
“如果用一张网眼很大的网去捕鱼,很多‘小鱼’很容易被漏掉。”吴艺根在直播中解释,胸片的工作原理是将三维的胸腔结构压缩成一个二维的平面图像,这个过程会导致大量信息丢失。这正是为什么很多人每年体检拍胸片,却依然可能漏诊肺癌的根本原因。
他表示,容易被漏诊的肺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病灶太小,例如早期几毫米的微小结节或磨玻璃影,在胸片上几乎无法看清;
二是病灶位置隐蔽,处于图像的“盲区”,例如藏在心脏后面、胸顶锁骨附近、肋骨重叠处或肺底靠近膈肌的地方,这些区域在二维图像上容易被其他组织遮挡;
三是特殊类型的肺癌,比如早期仅仅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内膜增厚或小凸起的病灶,在胸片上无法显现。
随后,吴艺根介绍了CT和PET-CT的区别。他表示,CT是断层扫描,能提供三维的详细图像,而PET-CT则在CT基础上增加了代谢显像功能,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代谢活性。
“以上三种都是发现早期肺癌的有效手段,而最终确诊还得靠病理学诊断。”吴艺根说。
“肺炎长期治疗但不见好,很有可能是肺癌在伪装!”陈纶华在直播中表示。
这两种情况需警惕:
一种是肺炎型肺癌,这是一种腺癌的特殊类型,在CT影像上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类似棉絮或云雾状,密度较均匀,与普通肺炎高度相似,极易被误诊为普通肺炎;
另一种是肺癌合并肺炎,因肿瘤压迫支气管导致阻塞性炎症,引发咳嗽、咳痰等症状,这类病灶在CT上相对好鉴别,且气管镜检查易确诊。
此外,陈纶华强调了几类需高度警惕的肺癌相关症状:
●无明显诱因的长期干咳,尤其是40岁以上有吸烟史的人;
●痰中带血丝,可能是支气管内肿瘤坏死脱落或侵及血管所致;
●声音嘶哑,若排除咽喉问题,有些晚期肺癌会累及喉返神经;
一起来问医生
↓↓↓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承办单位: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梁睿
主持人:陈香 摄影:章立强摄像:陈昶晔 章立强导播:陈筱蔚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