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产业转型不断升级 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4:05 2

摘要:今年以来,我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锚定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核心任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三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为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我市聚力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

产业转型不断升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本报记者 陈叶

今年以来,我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锚定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核心任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三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为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追“光”逐“电” 光电子产业向高向新

2023年,我市成功引进隆基绿能落户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铜川隆基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目前,该项目建成生产线八条、投运七条,最新一代HPBC2.0高效电池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量产效率最高的电池技术,为引领光伏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今年以来,新材料产业园区坚持科技创新驱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围绕光电子、新材料、现代建材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绿色化、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已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要承载区、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示范区、未来产业聚集区。

截至目前,入园企业达到106户,规上企业达到33户,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10户,1月至7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同比增长31%。

项目建设是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今年,园区围绕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聚焦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发挥链主企业和招商大使作用,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1月至7月共签约项目9个,涉及资金13.1亿元。同时,聚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今年共实施项目43个,其中产业类项目32个,基础设施项目1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15个,已开工14个,开工率93.3%。硅光电子、捷勇迅光电等项目进入生产调试阶段,盛力建材、中辉电力装备等项目完成主体建设。配套的废水站、110KV变电站、电力管廊、净水厂建成投运。新材二路、新材四路、华原六路地下管网全线贯通,实现北部片区雨污水管网全覆盖。华能铁路专用线轨道铺设完成,预计年内实现通车,将填补园区铁路物流运输的空白。南部片区总排水、隆基排水正在加快建设,年内可投入使用,将彻底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的困扰,极大地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

同时,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园区抢抓秦创原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三项改革”政策,不断巩固扩大作为全省光电子产业“一核两翼”和“追光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创建了国家瞬态光学重点实验室特种激光研究中心、陕西省先进光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7个创新研发平台,成立了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园区被确定为陕西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现有授权专利185件、有效发明专利39件、高价值专利30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8户、高新技术企业18户、专精特新企业7户、省级上市后备企业3户。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先后与20余家院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了50余人的博士服务团,引进高层次人才60余名,为企业发展招引专业技术人才700余名,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个,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园区先后获批光电子特色产业园区、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光电子网信军民融合聚集区,今年被人社部评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园区把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破解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采取县级领导包抓、科级领导包联、工作专班推进机制,紧盯企业所需所盼所急,优化提升“同心办”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高效便捷办理各类业务手续40余项。落实政企恳谈机制,组织召开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政企恳谈会、政银企对接会3次,全面梳理企业诉求,清单化跟进落实,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针对服务企业短板弱项,实施光电子产业园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改造项目,新建追光咖啡屋、24小时无人智能便利店、芯光驿站,新增了充电桩、ATM机等服务设施。同时,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外贸企业培育,助力企业“走出去”,累计发展外贸企业16户、外资企业8户,产品出口东南亚、日韩地区及欧美市场,1月至7月外贸进出口完成1640余万元。

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军说:“我们将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特色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贡献园区力量。”

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窄线宽波长扫描激光器产品线 本报记者 郭璇摄

创新融合 耀瓷产业持续“换挡”加速跑

5月21日至25日,第九届丝博会上,铜川文旅消费展馆内,耀瓷产品人气火爆。同时,耀州窑文化基地在展会期间签约陶瓷项目13个,为耀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8月1日至14日,202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实训在耀州窑文化基地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学员齐聚于此,互相切磋技艺,千年瓷艺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点燃创新的火花。

暑假期间,耀州窑文化基地更成了研学热地。一批批身着校服的学生循着千年窑火的踪迹而来,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传统陶瓷文化的魅力。

……

今年以来,耀州窑文化基地聚焦“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紧扣“工业强基、新质添力、文旅提升”主线,持续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园区能级,培育创新动能,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先进陶瓷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基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1%,工业增加值增长16%,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基地坚持龙头引领、链群互动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精准招商和产业链培育,推动产业集聚取得阶段性成效。做强电子陶瓷产业链。成功引进陕西澳华瓷业熔断器陶瓷管壳项目、陕西华星电子高性能电子功能陶瓷材料项目,提升电子陶瓷从基础原料到核心部件的垂直整合能力;引进陕西国胜鑫隆电子科技压敏陶瓷电阻器项目,完成电子陶瓷在电路保护领域的系列化产品布局,企业实现当年投产当年入规;引进陕西青云智通高端微型精密电磁阀项目,推动电子陶瓷向生物医疗、环保等领域拓展。放大特色品牌效应。发挥“铜川电瓷”区域品牌优势,引进铜川铜瓷95瓷、华海启晨50瓷等项目,推动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静电除尘器高压陶瓷绝缘子生产基地。培育新兴产业动能。成功引进陕西科谷新材料无压烧结碳化硅项目,有效弥补了产业链在高性能陶瓷材料领域的短板。目前,基地已构建从基础材料研发到关键部件制造的产业体系,产业链配套能力持续提升,先进陶瓷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0%以上。

深化拓展校企合作,是激活耀瓷这一千年传统产业创新动能的关键路径。基地深入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工程。

在实施智能化升级方面。耀州窑陶瓷发展公司引进智能控制系统,生产成本降低45%、能耗降低52%,成为西北地区青瓷单体产能最大的企业。

耀州窑文化基地暑期研学游热度攀升

在构建产学研体系方面。积极融入秦创原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1个,转化成果4项。其中,铜川铜瓷与西安交大联合研发的增韧氧化铝陶瓷实现量产;与西安航空学院预研的兆赫级飞轮储能电机支撑绝缘子应用于北京地铁轨道交通;与西安科技大学研发的低低温防结露增韧氧化铝绝缘子完成小试,性能提升45%。

在拓展协同创新方面。与西安交大微电子学院共建科研成果转移中心,引导澳华瓷业、国胜鑫隆等骨干企业与陕西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围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目前,基地已培育陶瓷领域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

深化多元供给,激活“文旅+”消费动能,不仅能让古老的瓷艺焕发新生,还能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注入活力。为此,基地深入推进“产业升级、文化赋能”互融共进,通过提升文旅服务、打造研学王牌产品、拓展瓷茶融合赛道、打造“耀州瓷+直播+文创”模式、创新消费场景等举措,加快推动耀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与此同时,基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健全完善全周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从推行“企业点单、政府代办”服务模式,建立项目全过程服务机制,到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深化“政银企”对接服务,再到扎实推进“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一项项务实举措环环相扣,既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也为基地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让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硬支撑”。

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主任刘鹏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精准招商提质行动、创新生态培育行动、文旅融合升级行动、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先进陶瓷产业提质升级,不断增强创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延链强链 铝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在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不断,车辆来往穿梭,工人铆足干劲抢工期、赶进度;生产车间内,智能化流水线高速运转,铝液在各个深加工车间完成“变身”,以多样的铝制品形态走向市场。从建设工地到生产一线,园区处处热火朝天,展现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作为全省34条重点产业链中“铝镁钼深加工”产业链承载地、全市产业转型主战场。今年以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锚定铝基新材料首位产业和汽车装备配套产业,以招商引资为牵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营商环境为保障,推动产业链群建设实现新突破。2025年上半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1.3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4亿元,同比增长31.82%;新增入库项目9个,培育入规企业2户,为全市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铭帝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忙 本报记者 郭璇摄

招商引资是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引擎。园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铝基新材料、汽车装备配套两条重点产业链,坚定不移开展靶向招商、叩门招商、以商招商,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上半年,按照产业园招商图谱,累计“走出去”12次、“请进来”16次,参加丝博会等招商推介活动5场次,重点洽谈推进锦棉智创年产3万吨车用保温材料、华润电力系统智能升压装备制造等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共计签约产业项目7个,涉及金额13.68亿元。引进省际项目到位资金2.8亿元、市域外项目到位资金4.74亿元、利用外资100万美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同时,项目建设也是撬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园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抓手,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实施项目包抓包联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一方面,加速产业项目建设。建立“五个一批”项目库,全年实施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51.9亿元。上半年,新开工年产5万吨铝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项目3个,总投资22.6亿元;建成投产东易特嘉年产10万吨铝板带箔等产业项目4个,全面达产达效后预计新增产值19亿元;持续推进年产3万吨精铝及高纯铝等在建产业项目8个,全面达产达效后预计新增产值84.3亿元。下半年,计划建成投产年产12万立方米铝复合板生产线等项目5个,全面达产达效后预计新增产值13亿元。另一方面,推进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谋划实施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涉及投资金额11.86亿。

一批批优质企业落户园区,一个个重点项目拔地而起,这蓬勃生长的态势背后,离不开愈发坚实的硬环境支撑。近年来,园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企业转,构建全维度、精准化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入园就是回家”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在招商引资环节,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联席协商机制,主动邀请环保、工信、金融机构参与产业园招商工作,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汇编“入园办事流程”,提供透明指引,减少企业跑腿次数和时间成本;印制“惠企政策服务指南”,提高优惠政策知晓度,增强企业在产业园投资信心。

在项目建设环节,“一对一”做好项目服务保障工作,第一时间协助业主办理土地规划、立项备案等手续,办理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跟踪服务项目建设进展,积极协调供电局、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等要素保障部门提供服务保障,确保德沃智达等企业用电、用气等需求。

在企业发展环节,及时掌握并落实好中、省、市最新惠企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增资扩产、设备更新、新品开发。今年上半年,拨付政策性奖补资金1794万元;举办统计业务知识、环保安全政策、产业智能化发展等各类培训13次;组织达美轮毂成功申报先进级智能工厂、家乐机电等3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更有信心、有动力在产业园这片热土上继续深耕细作、延链发展。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张强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充分发挥产业园主战场、主引擎作用,突出强龙头、育新质、优生态,打好产业链群建设硬仗,打造西部铝基新材料产业高地。”

记者手记

入秋后的铜川,夏日的余温还未散尽,新材料产业园区、耀州窑文化基地、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涌动着别样生机。在三大产业园区采访的日子里,记者真切触摸到铜川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强劲脉搏,看到铜川迈向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坚实脚步。

新材料产业园区聚焦新型材料研发与产业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方向迈进,为铜川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耀州窑文化基地深挖千年陶瓷文化底蕴,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文化创意与产业融合,打造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技术革新与循环模式融合,打造兼具绿色特质与高端竞争力的铝产业集群,让老牌铝产业在新发展阶段焕发新活力。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文化工坊的匠心传承,从循环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到产业生态的协同构建。记者看到,三大产业园区正以产业链群建设为抓手,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不断激活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共同勾勒出铜川产业转型的生动图景。

来源:铜川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