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草原情缘,在南京知青杨玉民的人生轨迹中愈发厚重。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57年的坚守与奔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与南京之间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草原与都市的桥梁,更默默践行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沉担当。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草原情缘,在南京知青杨玉民的人生轨迹中愈发厚重。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57年的坚守与奔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与南京之间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草原与都市的桥梁,更默默践行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沉担当。
图为年轻时的杨玉民
1968年,风华正茂的杨玉民奔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插队。三年的知青岁月里,他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青春与热血深深融入这片广袤土地,也让草原成为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半个多世纪以来,杨玉民的脚步始终在草原与都市之间穿梭,他既为鄂尔多斯的招商引资四处奔走,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也为农牧民的生计牵线搭桥,将阿尔巴斯羊肉等草原瑰宝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我们困难的时候,知青帮我们推销羊肉,让牧民们日子好起来了,我们农牧民称他们为‘草原雄鹰’。”受助的牧民珠拉提起他,言语间满是感激。这份跨越地域的付出,不仅推动了两地经济发展,更在一来一往中让两地群众的心贴得更近,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意流淌在每一次协作里。
杨玉民
步入古稀,杨玉民仍未停下忙碌的身影。他克服身体不适,四处奔走推动鄂尔多斯知青文化展览馆与南京鄂尔多斯知青文化展览馆分馆的建设。“这件事必须要做!”他语气坚定,“这里也算是一个‘家’,这个‘家’里要装下知青与牧民共同奋斗的记忆,更要成为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课堂,让一代代人明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座博物馆的筹建,正是他以文化为纽带,铸牢民族情感的生动实践。
让他牵挂至深的,还有那些长眠于草原的知青战友。他拖着蹒跚的脚步往返南京功德园,只为将逝去知青的名字永久镌刻,让他们“魂归故里”。“叶落归根是咱中国人的情,把他们的名字留在南京,让思念有处安放,也让这份情感,永远有人惦记。”如今,岁月在他脸上刻满皱纹,手臂添了颤抖,可那份对“大家庭”的惦念,依旧炽热滚烫。
2025年杨玉民重返鄂托克草原。
从青春少年到古稀老者,杨玉民用大半生的坚守,书写着一名知青的担当。他以行动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一次次携手互助中积累的情谊,在一代代接续传承中沉淀的信念。
有些牵挂,能穿越山海,有些情谊,会历久弥坚。
记者 王玉凤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