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服装行业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6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1%,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全国网
2025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服装行业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6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1%,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在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下,行业企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升级。
作为国民男装品牌的海澜之家,不仅在产品力和品牌力等方面持续突破,更与全球优秀品牌深度合作,探索品牌管理和服饰零售新可能,并提出“做世界一流、中国领先的品牌服饰零售集团”全新战略目标。
8月27日,海澜之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澜之家”或“公司”,股票代码:600398)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66亿元,同比增长1.73%;归母净利润15.80亿元,业绩持续稳健攀升。
随着国民消费理念的改变,海澜之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融合现代审美与时尚元素,认真听取每一位消费者的心声,围绕烘托消费者个人气质形象、传递消费者价值理念的态度进行设计。同时紧跟全球流行元素,不断推出符合广泛人群审美与喜好的服饰产品。2025年,海澜之家集团提出了“聚焦品牌,拥抱全球,惠普生活”的全新战略方针。引领中国品牌品质升级,让“国民品牌 海澜之家”的形象不断深入广大消费者的内心。海澜之家成为服装行业内首个连续三年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领跑品牌”这一殊荣的品牌。
公司财报数据显示,海澜之家主品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95亿元。另外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海澜之家在中国男装行业中,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保持首位(2024年为5.0%)。
2025年,海澜之家围绕功能科技、智改生活、时尚潮流和绿色环保四个方面进行服饰研发,加大产品和科技面料的研发力度。在公司上半年1.06亿元的研发费用中,推出了既适合大众消费,又可以做户外活动的“远行冲锋甲”“墨羽轻壳皮肤衣”“山澜迎风裤”等科技新品。在IP方面,公司从原创、非遗、国风、国潮等多个维度进行持续探索,携手THECITYIS艺术IP的主理人ZOLA,在服装方寸间呈现都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通过系统化的内容和构想、打动人心的创作,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度情感共鸣。
方正证券分析师陈佳妮表示,海澜之家主品牌是国内男装龙头品牌,致力于为20-45岁男性消费者提供全场景需求的高价值力服装产品,致力于从国民品牌走向超级国民品牌。产品端持续加码研发,顺应年轻化、多元化消费趋势,打造潮流、品质与高性价比兼具的产品。
多品牌+全品类,与国际化品牌深度合作为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和个性表达,除主品牌海澜之家外,公司还孵化和收购了海澜团购定制、OVV、黑鲸、英氏(YeeHoO)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覆盖男装、女装、职业装等服装细分领域。同时携手合作伙伴,根据不同城市的消费需求,精选优质大牌和商品打造“品牌服饰集合店”,持续探索服装零售新可能。
2018年-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40.84%增至44.52%。从渠道结构看,2024年直营店毛利率达62.85%,主要得益于直营门店扩张提速,直营门店数量占比提升及折扣率的有效控制,报告期,公司直营店毛利率为63.89%
分品牌来看,海澜之家主品牌近三年直营网络扩张呈现毛利率稳步提升态势,报告期达48.32%,海澜团购定制系列和其他品牌毛利率亦维持在40%以上。整体而言,渠道结构优化与产品组合调整共同构成了毛利率提升的“双轮驱动”,体现公司在零售终端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公司以“精布局、高品质、强体验”为指引,加速进军地标性商业综合体,报告期,公司旗下品牌门店共计7209家,其中海澜之家直营门店1532家,净增64家,直营门店占比达26.77%;其他品牌直营门店共计567家。
此外,公司在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宣传等方面不断强化数字技术的运用与创新,持续推进公司的转型与升级。校企合作的“海澜之家云服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具有突破性、引领性、功能性、实用性的中国服装研发高地,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公司的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从供应商信息到产品研发、入库,从仓储数据、货品调配再到门店销售的信息全覆盖,建立大数据系统,以确保整个产业链的信息畅通。
在全新的“聚焦品牌,拥抱全球,惠普生活”的2030方针引领下,海澜之家集团将持续以服装为原点,为优质品牌赋能,与合作伙伴共担当,双向链接中国与世界,让更多人享有美好的生活方式。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