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仅修复了一段破裂的友情,避免了潜在的刑事风险,还节省了司法执行成本,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谈起自己参与调解的一起合同纠纷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协委员许卫国表示,“政协委员担任特邀调解员,能在诉讼全流程中融汇法理、情理与实践经验,高质效、
“这不仅修复了一段破裂的友情,避免了潜在的刑事风险,还节省了司法执行成本,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谈起自己参与调解的一起合同纠纷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协委员许卫国表示,“政协委员担任特邀调解员,能在诉讼全流程中融汇法理、情理与实践经验,高质效、低成本解决纠纷。”
许卫国参与调解的合同纠纷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破局”,得益于自治区“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下简称多元解纷机制)走深走实。
近日,自治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且国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区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更好发挥代表委员作用的部署要求,多元解纷机制整体运行良好。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区各级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室达139个,政协委员特邀调解员达1738名,累计参与调解案件30331件,调解成功19113件,成功率为63%,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
完善工作体系
据了解,2023年6月,自治区政协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有关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通报、联络沟通机制,形成了综合统筹、优势互补、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2024年8月,自治区政协与高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政协委员专长优势 推动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行业领域、专业代表性强的多重优势,逐步扩大政协委员参与调解的行业类别和范围,及时有效化解特定行业、专业领域出现的难点、热点矛盾纠纷。
近年来,各盟市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信息通报机制和联络沟通机制,推动各级政协与法院规范了“诉前引导—委派调解—司法确认—诉讼衔接”的工作闭环,共同构建了贯穿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解、确认、履行全过程的制度链条,全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多层次调解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通辽市、兴安盟、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工作举措,主动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及时回应政协委员关注,形成了“信息共享、问题共研”的协作模式。
锡林郭勒盟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赵德永介绍,盟政协提前与法院沟通,根据调解案件的性质、类别、切入重点,精准选择不同界别的委员参与,适当增加履职能力强、关注民生多、善于沟通协调的委员,带动更多界别委员参与进来,共同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准格尔旗政协聚焦民生痛点,着力破解治理难点,特邀调解员采取参与庭审调解、巡回联动调解、委员轮值调解等方式,协助人民法院调解民商事领域纠纷、行政纠纷、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等其他适合调解的各类纠纷案件。旗法院将适宜调解的案件委派给政协委员先行调解小组,政协调解员与法官共同参与调解,为当事人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调解新模式。
创新方法路径
“针对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的实际,我们着力构建了覆盖全域、直达基层、契合边疆特点的‘三级调解网络’。”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效俊告诉记者,“立足呼伦贝尔林区、牧区、垦区、农区等不同地域特点,依托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法庭、边境哨所等,我们在基层一线设立‘三方调解联络站’,推动解纷力量下沉乡镇嘎查、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企业厂矿、直达边疆牧户。”
记者了解到,各地积极立足地区实际,创新工作载体,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调解模式和特色化的服务品牌。全区各级政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推动多元解纷机制深入开展,从主要参与先行调解向构建全流程管理、全要素共享的“先行调解”格局转变,从被动参与调解向委员深入界别群众主动排查化解矛盾转变,推动调解工作从“数量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变。
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根据调解预付式消费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结合法院的司法建议,形成了《关于健全联合监管 规范预付消费的提案》等履职成果,推动市场监管部门针对部分经营主体存在违规融资、擅自停业跑路、虚假宣传、设置合同霸王条款等问题出台举措,有效规范了预付式消费监管。
今年年初,杭锦后旗法院立案庭收到了一起涉及22名材料供应商的集体诉讼案。这些供应商长期为某热电公司供应生产原料,该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拖欠了供应商们共计518万元的原料款。企业无力支付,供应商多次催讨无果,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若按传统诉讼程序,可能耗时较长,也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供应商欠款落空。”承办法官纪小飞表示,“我联系了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协商调解方案,同时联动综治中心,形成了‘政协+法院+综治中心’的联合调解模式。最终,双方达成了分期还款的协议。”
在纪小飞看来,这种多元联动的调解模式,不仅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优势互补,同时形成了1+1+1>3的解纷合力,真正做到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强化支撑保障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从固守立场到围坐一桌,这离不开政协委员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各类配套制度的坚实保障。
为进一步优化委员履职环境,自治区高院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互联网法庭、移动微法院等数字法院建设平台,汇聚各类调解资源,实现案件分配、调解过程、协议签署全程在线办理,为委员调解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撑。
赤峰市松山区人民法院收案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区基层法院前三之列,“案件量大、人案比高”的特征较为显著。
松山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丽敏介绍,针对大量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萌发于社区村社的实际情况,松山区将调解“关口”前置,依托法院的“一街一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对涉及行业、专业性的纠纷,工作室的法官、助理及时联络政协委员参与调解,把解纷服务“搬到”群众家门口。
同时,松山区还推动政协委员下沉乡镇“网格”,依托共享法庭就地调解,通过“一根线、一块屏、一终端”,使委员与群众心连心、面对面,让群众就近就地解决诉求。
据了解,全区各级政协始终将提升委员调解能力作为基础工作重点抓,着力打造懂法律、通政策、会调解的高素质调解员队伍。自治区高院组织全区特邀调解员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开设的全国调解员在线直播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先行调解流程和操作、新时代调解实务、劳动人事争议、基层保险纠纷调解技巧、调解重大疑难商事纠纷等专业领域调解实务,有效增强了委员调解纠纷的实战能力。
此外,全区各级政协还注重激发委员参与调解的内生动力,探索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自治区政协积极协调自治区财政厅、司法厅,实施以人民调解员同等待遇落实政协特邀调解员经费补贴政策。
“过去一个案子打官司,律师费动辄几万元,再加上漫长的诉讼时间,企业承担的压力实在不轻。如今,通过‘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这些费用和时间成本皆可大幅节省。”呼和浩特市中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法务经理褚文磊点赞道。
在且国山看来,“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的智慧,其实就藏在调解室里那些细微的场景中,它不追求表面胜负,而是让纠纷双方在平和对话里共同寻找出路。
来源:内蒙古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