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沉淀下许多充满智慧的成语格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便是其中极具生命力的一句。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认知哲学和处世智慧,至今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它告诉我们,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就能明辨事理;片面听信一方之言,就会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沉淀下许多充满智慧的成语格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便是其中极具生命力的一句。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认知哲学和处世智慧,至今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它告诉我们,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就能明辨事理;片面听信一方之言,就会昏昧不明。重温和深入理解这句古训,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做出明智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年李世民刚平定边疆,天下初定,朝堂上却暗流涌动。他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接着举了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的例子:尧舜能广开言路,连农夫的谏言都认真听,所以能知天下过失;而后几位帝王只信身边近臣,结果被蒙蔽到亡国。这段对话被司马光记进《资治通鉴·唐纪》,从此成为帝王之学的经典注脚。但“兼听”二字,绝不是简单的“多听几耳朵”。魏征说的“兼”,是“兼收并蓄不同立场的声音”。就像给镜子擦灰,只擦一面,镜中影像必然扭曲;只有四面都擦到,才能照见全貌。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有人献策“固守关中”,有人主张“直取彭城”,他没急着拍板,反而把双方叫到帐下辩论,最后综合出“还定三秦,东向争天下”的战略。这种智慧比单纯“多听”更难能可贵——因为这意味着要直面与自己认知冲突的信息,甚至承认“我可能有错”。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兼听”从政治领域拓展到认知方法。他在《朱子语类》里说:“大抵看道理,要看得活,不可执着一隅。”
仔细品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八个字,每个字都值得玩味。“兼”字从字形上看是一手持两禾,本义为同时涉及或占有若干方面,体现的是一种包容并蓄的胸怀。它要求我们主动地、有意识地收集和容纳多方面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来源。“听”不仅是耳朵的生理功能,更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和专注的接纳,是真正让外部信息进入内心并进行处理的积极状态。“明”字从日从月,表示光明、清晰、智慧,象征着认知上的清醒和明白。“偏”字从人从扁,本义是不正、倾斜,引申为片面、不全面。“信”字从人从言,表示相信、信任,但过度相信就变成了轻信。这八个字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深刻的认知方法论:只有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才能达到明智的判断;如果片面相信某一方面的言论,就会陷入昏昧和谬误。
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历史上兼听的典范。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大臣们的意见。魏征作为谏议大夫,经常直言进谏,有时甚至会让唐太宗下不来台。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而恼怒,反而虚心接受魏征的建议。有一次,唐太宗想要修建一座宫殿,以彰显自己的威严。魏征得知后,立刻上书劝谏,指出当前国家刚刚安定,百姓还需要休养生息,不应该大兴土木。唐太宗听后,觉得魏征的话很有道理,便取消了修建宫殿的计划。正是由于唐太宗能够兼听各方意见,尤其是那些逆耳的忠言,才使得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让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从唐太宗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兼听能够让领导者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同时,兼听也能够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让下属们敢于直言,出谋划策。
与唐太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楚怀王。在战国时期,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和齐国联合起来对抗自己。于是,秦国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楚怀王。张仪谎称只要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就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一面之词,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果断与齐国断交。然而,当楚国派使者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却翻脸不认账,只承认给楚国六里地。楚怀王得知后,非常愤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却被秦国打得大败。此后,楚国国力逐渐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楚怀王的悲剧就在于他偏信了张仪的谎言,没有听取大臣们关于不要轻易与齐国绝交的劝告。他只看到了秦国给出的利益诱惑,而没有考虑到背后的风险和代价。偏信使得楚怀王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个历史典故深刻地警示我们,偏听偏信会让人陷入盲目和错误的境地,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用无数生动的事例为我们验证了这条真理。
那么问题来了:“兼听”这么好,“偏信”这么糟,为啥还是有人老犯“偏听”的毛病呢?这背后的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往根儿上找,无非是几个“坎儿”过不去。
第一个坎儿是“自负”,总觉得“我最聪明,别人都不如我”。就像有些公司领导,开会时就爱说“这事我定了,你们照办就行”,下属提个建议,他立马怼回去“你懂什么”。其实再聪明的人也有想不到的地方,就像下棋,再厉害的棋手也得看几步棋,哪能一步就定输赢?当年诸葛亮够聪明吧,可他北伐时没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不能说听了就一定赢,但至少多了个选择。自负的人就像把自己关在玻璃屋里,看着挺亮堂,其实啥也看不清,时间长了,连自己几斤几两都忘了。
第二个坎儿是“怕麻烦”,觉得“多听多累,不如就信一个”。比如买手机,有人懒得去对比参数、价格,听同事说“这款最好”就买了,结果用了没几天发现另一款更适合自己。这种“怕麻烦”其实是懒,懒得动脑子,懒得花时间。可生活里的事,哪有那么多“一劳永逸”?就像做饭,不尝尝咸淡,怎么知道放多少盐?不试试火候,怎么知道菜熟没熟?“兼听”就是那个“尝咸淡”的过程,麻烦是麻烦点,可总比吃一锅夹生饭强。
第三个坎儿是“爱面子”,尤其怕别人说自己“错了”。明明是真的错了,而且自己也知道是真的错了,但是碍于面子,就是不肯认错。其实真正有面子的人,是能坦然说“我错了”的人,就像唐太宗,魏征当着满朝文武怼他,他不仅不生气,还说“魏征说得对”,反而显得更有气度。死要面子的结果,往往是里子都没了。
第四个坎儿是“圈子太窄”,天天就听身边几个人的话,把自己圈在“信息茧房”里。现在人都爱刷手机,算法总推咱们爱看的内容,时间长了,就觉得“全世界都和我想的一样”。比如有人总看某类短视频,里面都说“创业很容易”,他就真信了,辞了工作去创业,结果赔得底朝天,这就是被单一信息“洗脑”了。老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实也可以说“不出圈子,焉知对错”,多和不同的人聊聊,多看看不同的事,才能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第五个坎儿是“感情用事”,凭着亲疏远近判断对错。比如家里孩子和别人吵架,不问青红皂白就说“肯定是别人的错”;朋友和同事闹矛盾,不管谁对谁错都帮朋友说话。这种“偏心眼”式的听,其实是把“听意见”变成了“看关系”,结果往往是把小事闹大,把大事搞砸。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母,总偏心宝玉,王熙凤说啥她都信,结果抄家时才发现,自己偏信的人,早就把家里掏空了。
这些坎儿,不是只有某类人才有,其实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有点儿。有时候是懒得多想,有时候是抹不开面子,有时候是觉得“反正不是大事”,可日子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小事上“偏信”,攒多了就可能变成大事上的“糊涂”。
认识到这些根源,我们就要积极探索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兼听则明”。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培养内心的谦逊与自省意识。真正的“兼听”,始于承认自我认知的有限性。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种哲学谦逊是我们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心理基础。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所见的可能只是真相的一个侧面,我的判断可能受到自身经历、情绪和立场的局限。只有保持这种“认知谦逊”,才能为不同意见的进入腾出心理空间。
其次要有意识地主动构建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打破“信息茧房”不能依赖算法的慈悲,而要靠个体的主动作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浏览固定几个符合口味的媒体,不能只混迹于观点相似的社交圈子。应有意识地关注不同立场、不同领域的信源,接触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主动去倾听和理解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个多元、异质的信息网络,是防止思维僵化和偏听偏信的基础设施。
再次要学会倾听的艺术,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倾听不是被动地听见,而是一门积极的、富有同理心的艺术。它要求我们在他人发言时,尽力摒弃预判和急于反驳的冲动,努力去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真实含义、情感支撑及逻辑脉络。在组织决策中,更不能仅依赖个人的自觉,而应通过制度化的安排来保障“兼听”,例如建立规范的听证会制度、匿名建言渠道、第三方评估机制等。让听取不同意见从一个软性的修养,变为一个刚性的程序要求。
最后要追求“和而不同”的智慧格局。“兼听”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要无原则地迎合所有观点,或在各种意见中迷失自我。而是在充分听取、比较、辨析各种不同声音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与判断,从而达到一个更为全面、深刻、接近真相的“明”。这正如孔子所推崇的“君子和而不同”。“和”是汲取多方智慧后形成的和谐决策与高明见解;“不同”是过程中允许并尊重差异的存在。这是一种经过碰撞与融合后达到的创造性统一。
说到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是一句空洞的大道理,而是能实实在在指导咱们生活的小窍门。它不要求咱们做个“老好人”,啥意见都点头,而是要做个“明白人”,知道啥话该听、啥话该想、啥话该用。就像走路,得左看看、右瞧瞧,才能走得稳;过日子,得多听听、多想想,才能过得顺。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声音包围。有些声音悦耳动听,符合我们的预期;有些声音刺耳尖锐,挑战我们的认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简单地接受或拒绝某种声音,而在于建立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能够容纳不同声音,并从中提炼出真知灼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八个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认知世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克服认知的惰性,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做出明智的判断,既不被片面之词所误导,也不因固执己见而迷失。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整个社会走向更加理性、包容和智慧的必由之路。
从古人的朝堂议事到今天的普通人日常,这八个字的智慧一直都在。它告诉我们,世界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声音本来就该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能让我们看清路、走远路。就像春天的花园,牡丹有牡丹的艳,兰花有兰花的香,正是这百花齐放,才让人觉得热闹、觉得有盼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购买商品时,我们不能只听信商家的宣传,而应该多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建议。可以通过查看网上的商品评论、咨询身边的朋友等方式,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从而选择到更适合自己的商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兼听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不要只听信自己一方的说法,而应该听取对方的解释和意见。通过兼听,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因为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在面对社会热点议题时,我们更应该保持兼听的态度。现在网络上信息繁杂,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我们不能盲目跟风,被某一方的观点所左右,而应该广泛听取不同的声音,分析问题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古老的智慧,历经岁月的沉淀,依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它提醒着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避免陷入偏听偏信的误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牢记这句箴言,用兼听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愿咱们每个人都能多一点“兼听”的耐心,少一点“偏信”的固执,在纷纷扰扰的声音里,把日子过得明明白白、踏踏实实。这或许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八个字,最实在、也最珍贵的礼物吧。
作者:晋化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