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缺乏讲解,不少研学游“游而不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7:17 1

摘要:暑期即将结束,研学游也开始降温。回顾今年的研学游市场,整体态势稳中有升。飞猪、中青旅遨游等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国内研学游收客量较去年同期增幅约为3%;出国方面,中青旅遨游国际研学参团总人数从800人增加到1000人,同比增长25%。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

受访专家: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本报记者 田雨汀

暑期即将结束,研学游也开始降温。回顾今年的研学游市场,整体态势稳中有升。飞猪、中青旅遨游等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国内研学游收客量较去年同期增幅约为3%;出国方面,中青旅遨游国际研学参团总人数从800人增加到1000人,同比增长25%。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我国的研学游市场正走向规范化,但仍存在鱼龙混杂问题。

走出熟悉的教室,在真实场景中触摸历史、对话自然、探索科技……研学可谓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好机会。关注研学游多年的米欣(化名)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她已经给还没上初中的孩子连续报了好几年暑期研学游,平均每次的费用是8000元左右。“我们现在报的都是国内游,出国价格贵一些,一期10天要几万块。等孩子上初中以后,也可以让他去国外看看。”

我国研学游兴起于2013年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随后几年,各部门陆续发布多个研学相关文件,加之“双减”政策的强化,研学逐渐从课堂补充升级为“行走的教育刚需”。最近一两年,研学细分项目越来越多,科技、文化、生态等成为热门主题。王怡(化名)有个10岁的儿子,特别喜欢无人机。今年暑假,她给儿子报了北京一家培训机构组织的无人机主题夏令营,先安排孩子到宁夏封闭训练,学习无人机技术,再到附近景点游玩3天,总费用6000元左右。

业内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研学相关企业超3万家,研学游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级。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称,2024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为1791亿元,同比增长21.9%;预计2025年增速超15%,将突破2132亿元。

熊丙奇表示,研学游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属于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另一类是社会机构组织的课外项目。前者的监管部门为政府教育部门,会督促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研学方案,且须充分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后者监管难度较大,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在今年6月曾发布暑期旅游提示,提醒家长、学生在暑期旅游时警惕研学陷阱,包括查验研学机构是否具备《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确认适合对象、研学各环节工作人员配置、安全保障措施等细节;对“高端研学”“名校交流”等模糊表述,需要求在合同中将相关细节具体化等。

“一直以来,研学游都存在‘游’和‘学’脱离问题,有的甚至异化为天价收费的骗局。”熊丙奇说,常见问题可归为以下几种。

设计敷衍,游而不学。许多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反映,活动安排的“逛博物馆”实际是1小时内看完4层,如同走马观花;“参观清华北大,感受学术氛围”指的是在校门口挨个拍照、集体合影,全程不超过半小时。研学项目沦为“景点打卡”,既无深度讲解,也缺乏知识衔接,学生在项目结束后“一问三不知”。

虚假宣传,收费模糊。机构以“名校访学”“名师带队”为噱头揽客,实际使用高校科技园“平替”,或雇佣未经培训的大学生充当导师;报价时承诺“千元餐标”“星级住宿”,出行才发现吃的是廉价团餐、住的是六人间;还有机构会钻“补充协议”的空子,强制孩子购物,或临时取消游览项目、增加付费环节。

组团随意,缺乏资质。部分开办艺术班、培训班的机构也会在假期组织学生出游,但这些机构往往不具备旅行社资质,缺乏应急处理能力。项目安排中标注2个研学导师配6人小班制研学旅行,实际却是5名导师管理200名学生。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机构还会在学生报名后再将整个团“转手”给其他机构,或以兼职方式招募旅游专业大学生、自由职业者带团。

熊丙奇强调,研学游是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部要求,研学要注重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与公益性。因此,研学不仅要“游”,更应该“学”,防止打着研学旗号的“到此一游”。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出境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三项标准,于5月19日正式实施。其中,《研学旅游服务要求》提出,研学旅游课程应有明确课程目标、课时安排;研学旅游线路要围绕特定主题,整合课程和相关旅游活动;对人员配置给出的标准是,每个研学旅游团队中承担研学指导岗位职责的人员与参与者配比不低于1∶30,随团服务人员与参与者配比不低于1∶20。

上述要求为日后的研学游设立了规范,研学机构有了自律细则,也让监管机构更能有的放矢。但在熊丙奇看来,要让研学游真正回归教育,还需要家长转变观念。部分家长认为,研学旅行哪怕没什么游学内容,只是去旅游一下对孩子也有好处。这种想法会无形中助长研学机构的虚假宣传和敷衍态度,因为事先承诺的安排即便不能兑现,家长也不会严肃维权。因此,一方面,家长应当严肃对待游学选择,跟孩子一起认真了解活动的具体安排,不要轻信夸张的宣传承诺,要求机构不折不扣落实合同;另一方面,要重视维护自身权利,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只有政府、机构、消费者多方合力,研学游才能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以提高综合素养为目的、以集体旅行为载体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