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子狂犬病发作离世,临终前注射了疫苗,为何最后还是离世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4:09 2

摘要:她在送医前五天才打了疫苗,可一切都太迟了。高烧、幻觉、咽喉痉挛、全身抽搐……在狂犬病发作的第七天,她永远闭上了眼睛。她以为那一针是“救命稻草”,却没想到,那只是“临终安慰”。

她在送医前五天才打了疫苗,可一切都太迟了。高烧、幻觉、咽喉痉挛、全身抽搐……在狂犬病发作的第七天,她永远闭上了眼睛。她以为那一针是“救命稻草”,却没想到,那只是“临终安慰”。

许多人认为,狂犬病致死是“过去式”,只要打了疫苗就万事无忧。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狂犬病一旦发作,死亡率几乎是100%。

疫苗不是万能的“解药”,而是争分夺秒的“时间战”。为什么她明明打了疫苗,最后还是没能挺过来?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误解背后的真相。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它并不只是让人“怕水”、“咬人”那么简单。这个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系统,几乎无药可救。

很多人以为,只要打了疫苗就能活下来,但这是一个极其致命的误解。狂犬疫苗并不是对病毒“有病治病”,而是“未病先防”。打得早,才能救命;打得晚,救不了命。

这位中年女子,就是在被狗咬后没有第一时间就医,而是听信了“观察狗是否发病”的说法,耽误了宝贵时间。直到出现发热、头痛、情绪异常等症状,才意识到不妙。

可惜,此时病毒已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疫苗已无力回天。

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1~3个月之间,但也可能短至几天,甚至仅仅几小时。这个时间差,就是病毒能否被疫苗拦截的关键。

疫苗的作用机制,并不是直接杀死病毒,而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制造抗体,阻止病毒入侵神经系统。但一旦病毒突破免疫防线,进入脑部,就无药可治。

也就是说,疫苗不是“急救药”,而是“预警系统”。越早注射,越有机会在病毒潜伏期间构建免疫保护。

根据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布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在被犬只咬伤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疫苗者,存活率接近100%

而延迟超过72小时再接种者,死亡率大幅上升,尤其是在伤口靠近头部、颈部或神经丰富区域时。

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等于“宣布死亡”。出现症状后,医学界称之为“临床期狂犬病”,此时病毒已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复制,导致不可逆损伤。

患者会经历剧烈的神经症状:恐水、怕风、肌肉痉挛、意识错乱、极度疼痛……这些症状不是“吓人”,是真实的地狱体验。

有一种罕见的“温和型狂犬病”,称为麻痹型狂犬病,不出现典型的恐水表现,但更易被误诊。症状类似急性脊髓灰质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容易延误识别。

这也是导致漏诊、误诊、未及时抢救的重要原因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2年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仍有200~300人死于狂犬病,其中超过八成患者没有及时正规接种疫苗,或接种程序不完整。

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更为惊人: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9,000人死于狂犬病,其中超过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生活中关于狂犬病的错误认知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广泛流传多年:

“狗没疯,不用打疫苗。”——错。健康犬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有些犬只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属于“潜伏传播期”。

“伤口不严重,不用处理。”——错。哪怕是轻微抓挠、舔舐破口,都可能导致病毒侵入。

“狗养了好几年,没问题。”——错。即使是家养犬,也可能通过接触野生动物感染病毒。

“可以先观察,狗没事就不用管。”——错。狂犬病不是“等着看结果”的游戏,一旦错过24小时内黄金处理期,机会就大大降低。

狂犬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不像流感病毒那样在呼吸道作祟,而是顺着神经纤维一路攀爬,最终进入大脑。这一路上,它几乎不暴露自己,不引发免疫系统反应,所以人体很难察觉。

这也是狂犬病之所以“潜伏久、发病快、致死率高”的根本原因。

一旦进入脑组织,病毒会引起急性脑炎,导致神经细胞大面积坏死。人类医学对病毒入脑后的应对手段极为有限。

即便使用高强度干预手段,如诱导昏迷、人工维生系统,也只能延长生命数日,无法逆转病程。

这位女子不是孤例。近年来,类似“临终才补打疫苗”的悲剧屡见不鲜。

2024年某地,一名初中生被邻居家小狗咬伤手指,因“伤口不大”未重视,仅用肥皂水清洗,未及时就医。两个月后突发高热,2天内死亡。

家属才知道,狂犬病并不看“伤口大小”,而是“有没有病毒进入神经”。

还有一名外卖员在工作途中被流浪犬咬伤小腿,因担心影响收入,未向公司报备,也没去医院,靠“云南白药”止血。半个月后,症状突发,送医时已错过最佳时机。

这些案例共同点在于:忽视了“时效性”与“处理完整性”

狂犬病的防治,不仅是打疫苗那么简单,更要包括伤口的及时冲洗、暴露等级的正确评估、疫苗+免疫球蛋白的联合使用(在III级暴露时)

第一,你要狂犬病不是狗的事,是人的事。别把希望寄托在狗“不发病”上,而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任何被犬、猫、蝙蝠等哺乳动物抓咬伤,哪怕是舔破的皮肤,都属于暴露,必须及时处理。

第三,不能只打疫苗,要看暴露等级是否需要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第四,打疫苗不能“打个一两针就不去了”,必须打完全程(目前一般为五针法或四针法,按医生建议完成)。

第五,狂犬疫苗并不贵,远低于一场生命的代价。而且很多地区对重点人群提供免费或补贴服务,别让“舍不得”变成“来不及”。

那位女子临终前的那一针疫苗,不是没用,而是太晚。她不是死于狗,也不是死于病毒,而是死于误解、拖延和侥幸心理。

我们总以为“概率很低”“应该没事”“明天再说”,但病毒从不犹豫,死亡也不宽容。真正能救你的不是疫苗,而是你是否第一时间做出了正确选择。

如果你真的在意生命,请别再跟狂犬病“猜拳”。在它面前,没有第二次机会

参考文献:

张红彬,刘刚,孙雪峰,等.狂犬病患者暴露后预防接种时效性与死亡风险关系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4):415-419.

国家疾控局.中国狂犬病疫情监测年报(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3,5(2):112-116.

来源:潇潇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