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 | 三千档的迷你HE1000 U?HIFIMAN ANANDA UNVEILED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02:00 1

摘要:“ANANDA U搭载的次世代超纳米振膜比初代超纳米振膜薄了40%,响应速度相当迅捷,细节量和解析力更是有着足以越级打怪的水平。它的声场有着良好的横向宽度和纵深感,比例合理,乐器和人声的排布都十分规整。在如此开扬的空间内,它依然保有充实的中低频能量,不会让听感

HIFIMAN

ANANDA UNVEILED

类型:平板单元头戴大耳机

“ANANDA U搭载的次世代超纳米振膜比初代超纳米振膜薄了40%,响应速度相当迅捷,细节量和解析力更是有着足以越级打怪的水平。它的声场有着良好的横向宽度和纵深感,比例合理,乐器和人声的排布都十分规整。在如此开扬的空间内,它依然保有充实的中低频能量,不会让听感‘大而空’。可以说,即便不论乐感、个性表达这些主观要素,单论硬实力,ANANDA U在三千左右的价位就已经罕有敌手了。”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款HIFIMAN大耳是2015年左右入手的HE400i。当时的HIFIMAN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颇具影响力的大耳品牌了,他们家赖以成名的平板耳机以气势宏大的调音风格和极高的上限而闻名,HE400i算是其中的代表作。但它也因为体验上的种种小毛病而让我爱恨交织:耳罩又大又夹头,重量会压迫颈椎,再加上灵敏度低难以驱动,手上没点“狠家伙”还真是伺候不动。不过说真的,那年头市面上大多数的平板大耳都是“刑具”级别,和奥蒂兹家族的巨无霸,还有同门的HE1000相比,HE400i甚至已经算是轻巧易推的那一类了。可以说,平板=难伺候=重,就是我这代烧友的“刻板印象”。

十年前可能很多人都疑惑过,为什么HIFIMAN顶着这么多烧友的吐槽,依然要一门心思研发难伺候的平板大耳,而不去搞更轻便好推,技术也更成熟的动圈大耳。但到了今时今日,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可,要不是HIFIMAN当年的这股轴劲儿,他们家族也不会开发出如此丰富的平板大耳品类,将平板耳机技术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了。如果说去年的SUSVARA UNVIELED和HE1000 UNVIELED,是让大家对于高端平板耳机的音质上限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近期推出的ANANDA UNVEILED则是向大家证明了HIFIMAN不但有能力做出顶级的声音,而且还有底气将这些高高在上的技术下放给中低端型号。我本以为ARYA UNVIELED就是“无格栅架构”技术应用的价格底线,却没想到定位3K档的ANANDA居然也能迎来自己的UNVIELED版本。

其实ANANDA这款产品也算是HIFIMAN的老功臣了,自推出以来一直是进阶价位的主力型号,驱动门槛适中,调音也足够讨喜,推出的几个版本人气都居高不下。如果要说老版本有什么缺点,以我的口味而言就是声音有点过于暖厚,透明度一般——新出的UNVIELED版本倒是刚好弥补了这一点。除了架构的调整之外,其实新款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提升体现在佩戴上:ANANDA UNVIELED(下称ANANDA U)非常轻,而且新版本的头带做得比较宽,能够很好地分配重量,戴在头上的压力甚至比大多数动圈大耳还要小。它的耳罩足够大,能够很好地包裹住耳朵,佩戴轻盈又贴合。回想一下当年夹得我泪流满面的HE400i,蛋蛋不得不感叹一句,我可算是熬到平板大耳也能舒适好用的年代了……

当然,佩戴体验的轻量化只是这些年来平板大耳优化的一个方面,更大的提升还是在于振膜材料、工艺精进和驱动方式这些直接影响声音的环节。如今的主流平板耳机不但更好推,而且信息量、分离度等硬指标都与老型号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些提升在ANANDA U身上都有所体现。它所搭载的次世代超纳米振膜比初代超纳米振膜薄了40%,响应速度相当迅捷,细节量和解析力更是有着足以越级打怪的水平。此外,无格栅架构的加入又很好地解决了以往中低端平板大耳容易出现的通透度不足的问题,将声音的气势和开阔度大大提升。它的声场有着良好的横向宽度和纵深感,比例合理,乐器和人声的排布都十分规整。在如此开扬的空间内,它依然保有充实的中低频能量,不会让听感“大而空”。可以说,即便不论乐感、个性表达这些主观要素,单论硬实力,ANANDA U在三千左右的价位就已经罕有敌手了。

而在三频分布上,ANANDA U选择的是微微呈橄榄型的走向,其中频饱满厚重,低频扎实稳健,整体风格其实有点像个迷你版的HE1000 U。两者具备了相似的鲜活度和音乐味,只是定位较低的ANANDA U声场小了一圈,信息量低一档,同时它的中频距离更近,人声更突出。虽然它在音乐大场面的还原上比HE1000 U要差不少,但人声表现其实某种程度上还比老大哥讨喜一些:中频丰满润泽,带着HIFIMAN一贯以来的浓郁感染力尤其是男声的表现堪称惊艳。同时又因为它的背景透明度较高,充沛的能量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释放,所以并不会听着太过贴耳黏腻。

烧友们大都偏爱用女声来试音,但其实男声的频段更宽,变化更丰富,更能全方位展示器材各个频段的表现,充分考验其音色饱满度和对于演唱细节的还原能力。ANANDA U的中低频表现称得上“男毒”典范,能完整地回放出男声的浑厚质感,恰到好处的染色又进一步增加了人声的感染力。就拿张学友的《时间有泪》来说,开头的大提琴音色沉稳大气,中低频的衔接极其顺滑,穿插在人声与大提琴之间的钢琴又显得格外通透。张学友的演唱细腻温婉又有着蓬勃的动态,整首歌从轻声细语到声嘶力竭的情绪变化,都通过他绵密的声线循序渐进地表达出来。随着歌曲进入高潮,歌手的胸腔共鸣也展现出了十足的张力,那种幽怨的控诉和心力交瘁的无奈令人为之动容。ANANDA U的表达不止于用醇厚的音色来抓住耳朵,更有丰富的细节作为情感支撑,扎实的素质功底保证了它在回放曲中的器乐和人声时都能够游刃有余。

除了温暖热情的人声表现之外,ANANDA U的另一个特质也让它比同系列的几款高端型号更具亲和力,就是易于搭配的特性。虽然这一代的UNVEILED系列在驱动门槛上已经比过往型号降低了不少,不需要太昂贵的设备就能推出足够的声压,但HE1000 U、ARYA U对于驱动力的底线要求还是正经的台机,SUSVARA U就更不必说了~这几个高端型号在驱动不到位的时候声音框架会撑不开,听感发软发虚,用便携设备是完全没法伺候的。而ANANDA U虽然驱动门槛也不算特别低,依然需要上台才能充分发挥,但它通过高明的调音手法大大提升了声音的下限。哪怕用便携前端没法将它完全推开,它也能保持较为完整的框架和均衡的三频分布,声音的线条也相当明晰,只是密度和动态出不来,声场小一些。再加上这款耳机本身的音色带有一定的修饰性,所以它对音源是比较包容的,就算信息量还差口气,也能保证听感的圆融。因此,在整个UNVEILED系列里,它是唯一一个用达音科CONCEPT R、ONIX Mystic这类跨界设备就能推得有模有样的一款。

在前端搭配和升级方面,我的个人建议是,如果选项限于一体机,那就选择耳放部分比较出彩的设备;若手上已有不错的便携设备,那就加个台式纯耳放来伺候ANANDA U,声价比会更高。像四千价位的CONCEPT R,本身走的就是宽松耐听的路线,耳放部分的控制力又远超同价位的设备,搭配ANANDA U就能够充分发挥其温润舒展的特点。我在刚收到这款耳机时就分享过它和CONCEPT R的搭配,用来回放Taylor Swift这类清亮的女声相当合适,音色细腻动人,流畅且柔美,蓬松的低频氛围很好地烘托出了人声的表现。在回放舒伯特的《鳟鱼》这类小编制器乐的时候,这套搭配也能将低音提琴的浑厚凝聚,钢琴的扎实绵密以及小提琴的明媚透亮呈现得清晰又生动,5种乐器主次有序,配合相当默契。不过,在回放一些场面更加复杂,动态范围更大的曲子时,这套组合的速度还是稍微慢了些,低频的层次也不够分明——这时候,升级耳放的意义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如果用CONCEPT R的4.4 LO口输出到高文THA3、麦景图MHA200这类台式耳放,那么ANANDA U的瞬态响应速度和定位精准度都会有明显提升,动态表现大开大合,对于细微变化的还原也更加到位。

以我个人口味来说,MHA200这种韵味十足、解析力也不错的高端胆耳放和ANANDA U的契合度是最高的,两者搭配既杂食又耐听,素质乐感两不误。我用它们来聆听穆特的贝小协第三乐章时,小提琴仿佛有了灵魂一般,焕发出昂扬的的生命力,每一个音符仿佛在空气中跳跃,灵动又鲜活。而乐队的应和也是朝气蓬勃,流动出来的旋律华美又不失庄重,带着明亮的光泽。诚然,在目前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平板大耳里,ANANDA U是很容易出好声的那一类。但要真正让它展现完全体的实力,奉献出令人震撼的音乐表达,我觉得还是得出动优质台机。

另外,虽然官方建议ANANDA U只需要用原装单端耳机线就够,但我觉得这款大耳其实还有不小的折腾空间。原装线材的音乐味和顺滑度都不错,然而解析力和空间感还差点意思,如果能给耳机换一条密度和声场表现更好的平衡线,它在上台之后的整体实力还能再提升一档,搭配便携设备的上限也会更高,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玩法。

说实话,如果要让我自己选出在HIFIMAN家族中最喜欢的一款大耳,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说出HE1000 U的名字。论素质、乐感和声音的个性,这款大耳都达到了几乎无可挑剔的境界。然而我也得承认,这么一款本身价格高昂,还不是那么好伺候的旗舰大耳,注定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相较之下,ANANDA U这款“迷你版HEK U”就显得亲民许多。它的亲民不仅体现在本身的价位,更体现在它方方面面的设计都考虑得十分周到,既留有充足的折腾空间,又保证了大部分玩家都能轻松把它折腾出好声来。

十年前,平板大耳是一个让我痛并快乐着,玩得又累又有趣的品类。而如今,这个品类已经变得更加易用,更加好玩,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其中,HIFIMAN无疑是厥功至伟的。我觉得ANANDA U这类产品的意义绝不亚于价格是其十数倍的SUSVARA U,后者击穿了平板大耳的天花板,而前者的作用在于让好声音和优秀的技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来源:耳边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