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钟声第15次在吉林敲响,有一位嘉宾已连续15届如约而至,他就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理事长黄国胜。在“东北亚会客厅”直播现场,这位见证了东北亚博览会从起步到辉煌的老朋友,与网友们分享了他眼中吉林的蝶变与机遇,以及对这片黑土地的深厚情谊。
当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钟声第15次在吉林敲响,有一位嘉宾已连续15届如约而至,他就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理事长黄国胜。在“东北亚会客厅”直播现场,这位见证了东北亚博览会从起步到辉煌的老朋友,与网友们分享了他眼中吉林的蝶变与机遇,以及对这片黑土地的深厚情谊。
20年不间断见证中国—东北亚博览会
“从2005年第一届到今年第十五届,我和澳门中华总商会从未缺席。”回忆起与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渊源,黄国胜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在他的记忆中,首届博览会的开幕式还在户外举行,透着吉林对外开放的热情。而如今,博览会已走进宽敞明亮的室内场馆,组织流程愈发精细、参展规模逐年扩大、展品覆盖从地方特色延伸到全球好物,已成长为“区域性面向全球的重要博览会”。这20年,他也见证了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每一届都有新惊喜。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早已不只是一场简单展会,更是观察吉林发展、链接区域合作的“窗口”与“桥梁”。
吉林用“诚意”打动企业家
15次来到长春参加中国—东北亚博览会,黄国胜对这片土地的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我觉得城市越来越井井有条,交通也越来越好。”他说。堵车现象得到了缓解,环境也非常清洁,道路两旁的绿植郁郁葱葱,街角的小公园精致温馨。“这是我觉得很舒服的一个地方。”他感叹。
除了城市面貌的焕新,吉林营商环境的优化更让黄国胜印象深刻。“吉林的行政效率提升得很好,政府也很愿意聆听大家的意见,所以我觉得吉林这个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他说,尤其是重视外商企业的诉求,这样的营商环境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来吉林兴业。
吉林与澳门的“双向奔赴”
作为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副理事长,黄国胜一直在寻找吉林与澳门的合作契合点。在他看来,两地在旅游领域的“互补性”是一大机遇。“澳门地方小,是海岛型微经济体,以旅游业、服务业为主,同时澳门是东西方交融的地方,产生了独特的旅游文化。而吉林的自然环境优越,对澳门人来说是非常向往的自然景观旅游胜地。”黄国胜说。基于这份“互补”,他觉得单是在旅游方面就有非常好的合作空间。“可以打造‘一城多站’旅游路线。澳门把澳门的旅客引进来,来吉林享受吉林优越的自然环境,吉林也可以把当地的旅客引到澳门去,相互提升旅游视野。”说起旅游业,他滔滔不绝。这种“双向引流”不仅能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更能带动两地酒店、餐饮、文创等产业发展。
除了旅游,黄国胜对吉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也充满信心。吉林有不少高科技产业和“拳头产品”,在电子工业、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深厚的积累。“吉林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很有优势,对这方面我们很有信心。”他说。
吉林是“想常来的地方”
聊起在吉林的生活点滴,黄国胜的语气变得很轻快。“东北菜,我个人很喜欢,我是南方人,平时吃炒菜多,特别喜欢一些炖菜,这在我们南方比较少。”他说。除了好吃的,吉林的天气也是黄国胜很喜欢的,“特别是现在的天气,温度好,很舒服,很干爽,我们那边很潮湿,非常喜欢这边的天气。”
每次来到长春,工作之余,只要时间允许,黄国胜总会在长春到处走走。“净月潭非常美!”他说。提到长春的新民大街,他也是有所耳闻的,他表示:“一会儿我们就要去新民大街看一看!”感受一下这条街,看看长春不一样的一面。对他而言,吉林已经成为他想常来的地方。
直播尾声,黄国胜许下承诺:“以后的东北亚博览会,我和澳门中华总商会还会一直来参加。”他期待未来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能“更开放、更包容”,吸引更多全球客商参与;也盼望吉林与澳门能在更多领域携手,书写跨区域合作的新篇章。
吉林,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土地,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更多“老朋友”的回归,也期待更多“新朋友”来投资兴业!
吉刻新闻记者 李易书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