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外卖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5:21 2

摘要:在很多人印象中,艾滋病似乎离普通人很远。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自认为年富力强、无病无灾,甚至觉得体检、预防、保护措施都是“多此一举”。可现实却一次次用沉重的病例打脸这种侥幸心理。

一个年轻外卖员,年仅30岁,平时看起来身体健康,却在一场普通的体检中,被诊断为HIV感染者。

医生追根溯源后却哽咽表示:“如果当时多留意一点,也许他现在不会这么晚才知道……”

在很多人印象中,艾滋病似乎离普通人很远。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自认为年富力强、无病无灾,甚至觉得体检、预防、保护措施都是“多此一举”。可现实却一次次用沉重的病例打脸这种侥幸心理。

这位30岁的外卖小哥,长年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天骑着电动车跑几十公里,风里来、雨里去,生活节奏快到连饭都顾不上好好吃。

他并非“高危职业”,也无不良嗜好,唯一的“疏忽”只是:没太在意一个细小的伤口——在一次送餐途中,他去帮一位摔倒的路人扶起电动车,手臂被划破了一点点,事后也没消毒。那是他记忆中唯一一次“可能”的接触。

几个月后,他开始出现反复低烧、淋巴结肿大,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直到身体实在撑不住,在医院一查,竟然是HIV阳性,已进入急性感染期。

医生在回顾病例时感慨:“如果当时他对那个小伤口更上点心,也许人生就另一番模样了。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性病”或者“有不良行为才会得”,但医学研究早已证实,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远不止一种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全国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超过15%是由于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疗相关暴露所致。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人口流动大的地区,职业暴露偶发伤口接触导致感染的案例越来越多见。

某机构曾公开分享过一起病例:一位社区志愿者在为居民清理垃圾时手部被针头扎破,后被诊断为HIV阳性。这说明,“不是高危人群”,并不等于“没有风险”。

艾滋病毒(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和乳汁中。只要这些体液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就可能造成感染。尤其是伤口未处理及时或没有适当防护的情况下,风险显著增加。

艾滋病并非“绝症”。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抗病毒治疗的不断进步,HIV感染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和恋爱。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25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通过规范治疗,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以被抑制到检测不到,从而不具有传染性,也能大大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组合,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在临床效果上已非常稳定。只要早诊断、规范用药、定期随访,HIV感染者也可以实现“带病长寿”。

问题在于:太多人拖到“症状明显”才去就诊,有的人甚至直到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才发现。这就好比发现房子漏水,不是赶紧修,而是等到屋顶塌了才想起来。

有句老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论是外卖员、教师、医生、司机还是白领,每个人都有自己守护健康的责任。艾滋病不会挑人,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它有机可乘。

总结起来,日常生活中防范HIV的关键有几点:

注意伤口管理:任何破损的皮肤都是潜在的病毒“入口”。哪怕是一个针眼大的划伤,也要及时消毒、包扎,避免与他人血液接触。

定期体检筛查: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群体,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国家许多地区的疾控中心都提供免费匿名检测服务。

了解PEP(暴露后预防):如果怀疑在短时间内(72小时内)可能接触了HIV,应立即就医,进行PEP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阻断感染。

不共用针具或私人物品:包括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可能沾染血液的物品更要特别注意。

不歧视、不恐慌:HIV感染者并不可怕,歧视才是更大的病毒。科学认知、理性对待,才能真正控制疫情,保护每个人。

那位外卖员在确诊后,最先问医生的一句话是:“我是不是活不长了?”医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静静陪他坐了十分钟。

这十分钟里,是一个医者的自责、无力与责任感的交织。不是所有病,医生都能治好;但几乎所有病,只要早发现,都有机会

医生不是神,但每一滴眼泪,都是为人们错过的健康感到遗憾。

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温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救命的不只是手术刀,更多的是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身体这台“机器”,不是坏了才修,而是要定期保养,才能开得更久、走得更远。

有人说,健康像银行,年轻时不存点进去,老了只能赤字过日子。其实防艾也是一样,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操作,从一个口罩、一瓶消毒水、一次检测开始,就能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防火墙”。

国家疾控局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知艾防艾”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就是希望人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门员”。

健康这件事,不分职业,不分年龄,也不分男女。它不靠运气,只靠行动。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健康的路上,不仅步履坚定,还能彼此守护。预防疾病,从来不是医生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早知道,不如早行动。

参考文献

[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4年中国HIV/AIDS疫情数据简报[EB/OL].[2025-06-15].http://www.chinacdc.cn/

[2]张文宏,李兰娟.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3):161-166.

[3]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要点》[EB/OL].[2025-05-20].http://www.nhc.gov.cn/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