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疑问:为什么?一个不抽烟不喝酒、工作踏实、每天骑着电动车奔波的普通人,怎么会感染艾滋病?可真相往往不是你以为的那个“高危群体”的样子。
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员,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第六感官”,但背后藏着的健康隐患,很多人压根没想过。
那天在门诊,一个31岁的外卖小哥坐在我面前,瘦得让人心疼,眼圈发黑,嘴唇有点破皮。
他拿出体检报告,眼神有些游离。我扫了一眼,心里咯噔一下:HIV阳性。
说实话,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疑问:为什么?一个不抽烟不喝酒、工作踏实、每天骑着电动车奔波的普通人,怎么会感染艾滋病?可真相往往不是你以为的那个“高危群体”的样子。
追问下,发现他几个月前脚底起了小水泡,以为是工作太累磨出来的,后来破了,感染了,去小诊所打了几针消炎药。那天正下大雨,诊所里人多,护士扎针没换手套。他说那一瞬间他愣了一下,但没敢多说什么,只想着赶紧打完好回去送单。那一瞬的犹豫,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这不是个例。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近年来因非性传播感染HIV的比例正在悄然上升,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医疗场所,不规范注射、重复使用针具的情况依然存在。2024年广东某市一调查显示,某些小诊所仍存在一次性器具重复使用的现象,比例高达7.3%。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有“乱来”的人才会中招。但现实是,它早就不止是“高危人群”的专属。它可能藏在一次纹身里,一次拔牙里,一次输液里。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诊所,就能成为感染源。
曾有个大学生,暑假去云南支教,在村里生病,打了几针退烧,回校两个月后查出HIV阳性。他懵了,我们也懵了。调查后才发现,当地卫生条件堪忧,所谓的“乡医”用的针头是重复煮沸消毒。不是不消毒,而是消毒根本消不干净。病毒有时候就这么钻了空子。
而真正让人难受的,是这些人感染后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例外”。他们不是“做错事”的人,只是没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好自己。
还有些感染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
他们只觉得最近特别容易感冒,夜里出汗,体重莫名下降。去医院查了几次血常规也没发现异常,直到有人建议查个HIV,结果才真相大白。体重骤减、反复低烧、口腔白斑这些表现,普通人根本不会往艾滋病上想。等到查出来,往往已经拖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体检不能只看表面。如果你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慢性腹泻、淋巴结肿大、皮肤长疹子这些情况,别光想着自己是不是“上火了”,有时候真的是身体在发出警告。
说个更扎心的现实:有些人因为怕被“贴标签”,宁愿不查,也不愿面对。尤其是年轻人,觉得“我不可能”。但病毒可不会因为你“觉得不可能”就放过你。2023年中国新增HIV感染人群中,15~24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14.6%。而这些人,大部分在感染初期是无症状的。
文化上我们对性依然讳莫如深,很多人连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都不清楚,更别说定期检测HIV了。很多情侣觉得“我们是彼此的唯一”,就不做任何防护,结果一个人有了之前的隐患,另一个人也跟着中招。
我们一直在讲“防艾”,可现实里,一线城市的便利店避孕套销量下降了12.3%,而一些社交软件上“闪约”却越来越普遍。信息越发达,反而越容易忽略该注意的底线。
但艾滋病并不是绝症,它只是一个慢性病。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服用规范的抗病毒药物,病毒载量可以控制到几乎检测不到的程度,不仅能极大地减少传播风险,甚至可以活到80岁以上。关键是你敢不敢面对它。
而很多患者不是死于病毒,而是死于“讳疾忌医”。他们拖着不查、不吃药、不想让别人知道,直到免疫系统崩溃,机会性感染接踵而至。我们见过太多晚期肺孢子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脑膜炎的病例,几乎每一个都来得猛烈又致命。
有些人来门诊时,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是视神经被病毒吞噬。还有些人全身长满卡波西肉瘤,像是皮肤开了一朵朵黑红色的“花”,痛得坐不住、睡不着。那时候吃药也只能延缓,救不回来原本的生活。
但你知道最让我心痛的是什么吗?不是那些已经确诊的患者,而是那些“其实可以避免的病例”。像那个外卖小哥,他本可以不走到这一步。如果当时诊所规范一点,如果他自己多坚持一下,如果那一针没打……
可是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我们国家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其实做得很完善,免费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隐私保护,这些都是有的。但卡在最前面的,是大家对这个病的误解。甚至有些人以为“吃点感冒药就能好”,还有人说“我多喝水就好了”。真的很想脱口而出一句:你喝的是转运水吗?
艾滋病病毒是“潜伏大师”,它能在你体内无声无息地待上数年。你看着一切正常,其实它已经在悄悄拆你的免疫系统。等你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可能已经是晚期。
不要再被老观念绑住了。不是你“作死”才会得病,有时候只是一次小小的忽视。人生可能就从此改变。
生活里有太多“没关系”的瞬间,比如不戴套一次、扎针随便一次、不洁拔牙、共用剃须刀……可病毒不讲情面,它只讲“是否有机会”。而我们每一个“没关系”,恰恰是它最喜欢的机会。
所以请你如果你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体重减轻、口腔反复感染、腹泻超过一个月,不要再硬撑了。去查一个HIV,只需要一管血,十分钟就能知道结果。不是为了吓你,是为了保命。
你不查,不代表病毒不存在。你逃避,不代表它迟到。
很多人最后才明白:不是“艾滋病可怕”,是“我以为它不会找上我”才可怕。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5.
[2]李明,张晓东.基层医疗机构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24,31(04):226-229.
[3]高艳红,王志强.抗病毒治疗在HIV感染者中的长期疗效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02):97-102.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