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美国再一次暗示德黑兰应该“顺从”某些要求,伊朗最高领袖用了最直白的语言拒绝,他说,美国无法用战争让伊朗屈服,如今试图在伊朗制造分裂,而民众必须团结抵御外部压力。
28月26日,阿里·哈梅内伊终于打破了八天来的沉默。
面对美国再一次暗示德黑兰应该“顺从”某些要求,伊朗最高领袖用了最直白的语言拒绝,他说,美国无法用战争让伊朗屈服,如今试图在伊朗制造分裂,而民众必须团结抵御外部压力。
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这场讲话看似只是一则新闻,其实藏着两层信息:这是对外界的宣言,也是对国内政治的介入。
尤其是在八天前,还有另一条消息——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已获正式邀请,将乘专机前往中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这本是一次值得庆贺的外交行程,却在哈梅内伊的讲话背景下,多了一层微妙的色彩。
佩泽希齐扬是改革派代表,上任不久,对外交政策的基调相对务实。他强调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非西方伙伴保持合作,但对于如何处理与西方的关系,他态度并不像保守派那样强烈对抗。
这样的人设,对最高领袖而言,有时会是潜在变数,因此,在总统出访之际,哈梅内伊强硬开口不只是为了给美国看,也是在国内划下立场的界限。
如果把这两个事件放进更大的国际背景里,逻辑就清楚多了,过去几年,围绕伊朗的压力,不仅来自美国,还来自以色列。
特朗普政府时期,伊朗承受了相当密集的制裁和军事威慑,甚至出现了2020年初那场震惊世界的斩首行动——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死于美军空袭,那一刻,双方几乎擦着战争的边缘滑过去。
到了最近,美国的战略注意力其实已经在转移,俄乌冲突占据了特朗普政治叙事的核心,欧洲盟友的议题、亚洲的中美竞争,都让中东暂时退居次要。
以色列虽然还是伊朗的死敌,但此刻自身也陷入困境,过去两年,它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不但代价巨大,还让它在国际舆论场上处于孤立状态。
就在外部压力相对缓和的阶段,伊朗内部的争议声正在变大——这才是哈梅内伊真正面对的威胁,国内经济疲软、通胀高企、年轻人就业机会难觅,这些现实让民众对政治体制的不满在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派呼吁放松外交上的敌对姿态,缓解制裁压力,争取经贸空间,保守派虽然占据权力核心,却也出现了对最高领袖治理方式的质疑,这对哈梅内伊来说,是一记警钟。
于是,他用一次沉默后的高调发声,把问题重新抽象成“立场问题”——对美强硬,还是向美妥协?
这种二元化的设问结构,有它的政治价值:它能模糊国内关于经济、体制和权力分配的讨论,把政治分歧包装进一个民族主义框架,从而削弱对自身的不满。
在这一点上,这番讲话和佩泽希齐扬的访华之间,确实存在某种互动关系,改革派总统即将亮相国际舞台,带着国内的外交政策去和主要伙伴磋商。
哈梅内伊这一时机的发声,相当于提前设定了话语边界——无论你在国际上怎么谈合作,国内立场必须是强硬且不可妥协的。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佩泽希齐扬的来访依然是积极信号。中伊合作近年来稳定推进,能源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这些合作项目需要双方高层不断确认政治意愿。
上合组织的平台,也让伊朗有机会与中亚、南亚国家开展多边协作。从外交日程表看,佩泽希齐扬此行的成果无疑会包括一些经贸协议,甚至可能有能源领域的新安排。
但必须要承认的是,一国的外交承诺,最终还要靠国内政治稳定来兑现,如果伊朗政坛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或者经济困境导致政策摇摆,再好的合作文件回国后也可能遇到执行障碍。
北京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虽欢迎这次访问,但在投资评估、项目推进等方面,一定会留出安全垫。
今年的中东形势,对伊朗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窗口期。美国的注意力暂时不全在这里,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需要伊朗的支持,以色列则陷在加沙泥潭。
理论上,这给了伊朗向外拓展空间的机会,但国内环境的不稳定,让这种战略机遇显得脆弱,一个国家如果在内部共识上长期摇摆,它在外部取得的合作成果就很可能被内部消耗殆尽。
哈梅内伊的政治直觉告诉他,在这样的时刻,领袖的形象必须坚如磐石,沉默八天后发声,不是说明他没话说,而是选择在最有传播效应的时刻出手,这样一来,无论是民众还是官员,都无法忽视这番讲话。
在伊朗这样的体制下,最高领袖的公开立场会被解读为必须遵循的路线,这种舆论效应本身就是权力的延伸。
站在更广的视野看,这场“讲话+出访”的组合,其实是中东政治中常见的多层互动:国内权力平衡、外交舞台表演、以及对外关系的实质推进,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故事线。
对于关注中伊关系的人来说,这次伊朗专机抵华无疑是个好信号——它代表了一种继续合作的意愿,也象征着在全球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双方都希望对彼此保持可预期性。
但对分析者来说,更值得看的是,这种合作能否在伊朗国内找到坚实的政治基础,如果找不到,那么每一次高调的出访都可能变成一次昂贵的外交秀,而不是长期政策的延伸。
或许,这正是哈梅内伊和佩泽希齐扬这次“隔空互动”的真实背景:一位最高领袖需要在国内稳固权威,一位改革派总统则要在国际舞台上施展空间。
未来几个月,这种平衡会怎样演变,很大程度上要看伊朗内部的经济与政治能否找到新的契合点,如果能,今天的访华会成为合作升级的起点;如果不能,那它可能只留下“曾经有过一次机会”的记忆。
来源:以案释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