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垃圾不够烧了”是环保行业中最热的一个传闻,也是令许多环保企业无奈的产业现实。由于产业规划失衡、垃圾分类导致资源化分流等原因,不少垃圾焚烧厂都出现了“吃不饱”,也就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远高于处理量的情况。从垃圾围城走到垃圾荒,环境改善的背后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5年上半年,“垃圾不够烧了”是环保行业中最热的一个传闻,也是令许多环保企业无奈的产业现实。由于产业规划失衡、垃圾分类导致资源化分流等原因,不少垃圾焚烧厂都出现了“吃不饱”,也就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远高于处理量的情况。从垃圾围城走到垃圾荒,环境改善的背后,“无米之炊”却成了困扰一众垃圾焚烧企业的生存难题。
近日,垃圾焚烧龙头企业之一光大环境(00257.HK)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中期业绩,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收143.04亿港元,同比减少8%。归母净利润22.07亿港元,同比减少10%。基本每股收益为0.3592港元,2025年半年度拟每股派息0.15港元。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垃圾处理量近2900万吨,同比增长近2%;发电量约1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9%。
“过去五年来,光大环境每年的垃圾处理量都在增加。这个增加的过程不是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而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光大环境执行董事兼总裁栾祖盛在2025年中期业绩媒体电话会上回答《华夏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整个垃圾焚烧行业中,垃圾的清运比和焚烧比倒挂,粗略估计整个行业缺口在20%左右。目前,公司正在加强介入垃圾收运环节,并通过补充工业垃圾、陈腐垃圾等多方面来提高生产能力,缓解部分项目的缺口问题。
利润下降,毛利上涨
作为固废行业的龙头企业,光大环境业务分布包括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及1个特别行政区,海外市场布局德国、波兰、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16个国家。投资落实的环保项目共604个,总投资约人民币1643.07亿元。
受到传统环保行业饱和、新增项目锐减、竞争日益加剧对建造收入和行业整体收益的影响,最近几年公司营收下降,主要是来自于建造服务收益的下降。2025年上半年,公司建造服务收益仅为18.5亿港元,占整体营收的13%,和2024年上半年的35.8亿港元相比,下降了48.3%。而2021年,建造服务收益在公司的营收中占大头,为156.7亿港元,几乎是当前的8.5倍,占整体比重的近60%。与此同时,公司运营服务收益则有所上涨,从去年同期的94.6亿元上涨到99.4亿元,占比首次达到了70%。
也是因此,公司近年来强化国际化布局,稳步扩大境外业务比重。今年上半年,公司共投资落实了4个新项目,总投资约人民币23.96亿元。其中在乌兹别克斯坦落实了2个垃圾发电项目,在泰国、印度也承接了设备采购、设备供货等轻资产服务。
半年报显示,虽然光大环境营收和利润都有所下降,但也有部分指标也呈现增长趋势:报告期内,毛利约63.31亿港元,同比增长5%;环保能源板块,垃圾发电项目平均每吨入炉垃圾发电量约460千瓦时,同比增长3%,垃圾发电项目综合厂用电率约14.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环保水务板块,污水处理量约8.351亿立方米,同比基本持平。绿色环保板块,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供热量、发电量双提升,生物质燃料收购单价同比下降8%。
“总体来看垃圾处理量上半年达到了2900万吨,按照这个算法,全年如果能达到5800万吨,同比就可以增加2%。在目前整个行业垃圾存在缺口的情况下,公司近五年来垃圾处理量都在增长。”栾祖盛向记者指出,“垃圾不够烧”的问题确实存在,并将成为常态。从垃圾焚烧行业的产能来看,“十三五”末是60万吨,“十四五”是80万吨,实际上当前产能释放已经超过100万吨。另外一个问题是布局不够合理,企业都在一些大的城市和区域进行竞争,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无序竞争。未来随着建设速度下降,公司国内项目存量不多,一方面不再介入不能盈利的区域,另一方面存量要降本增效,增加收益。
应收账款之困待解
不过,应收账款这一行业痼疾仍然困扰着这家固废龙头企业。2025年上半年,光大环境应收账款达到83.82亿港元,比2024年年末的74.18亿港币仍然增加了近10亿。记者注意到,去年以来,光大环境一直将应收账款催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连续两年打响了应收账款攻坚战。
“应收账款是国内环保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栾祖盛坦言,公司今年应收账款的回款率较去年同期有小幅下降,其中面向企业客户的应收账款,回款率基本上能保持在95%,但面向政府客户的应收账款,客观上受到了近两年财政支付能力趋紧的影响。一部分应收账款面对的客户对象是国补,来源是中央政府资金;另一部分是面向地方政府的,比如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服务费,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也密切相关。目前存在较大困难的主要是地方政府污水处理费的支付,与去年同期的水平相比有所下降。
他介绍,公司一方面充分利用去年“926”政治局会议后出台的政策工具箱,争取地方债、财政支付的支持;另一方面就国补问题也在积极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进行协调沟通。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国家也对国补的支付给出了一定的时间表,公司将积极对接,进行应收账款的结算清收。“不管是垃圾处理费还是污水处理费,国家现在把它们都列入‘三保’当中,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开支中,后续政策面还是有支持的。”他说。
光大环境财务副总监罗俊岭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应收账款是最近几年困扰公司财务和经营的大问题。目前光大环境的整体回款率虽然在同行企业中属于前列,但由于公司自身体量大,所以应收账款的包袱较重。公司成立了管理层挂帅的催收小组,一方面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另一方面帮扶低质低效项目,把责任分解到每个项目公司,通过各种机制、台账机制、奖惩机制、考核机制来进行推动,目前来看有一定的效果。“虽然目前我们还看不到什么时候能够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但在环保行业中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困难都是由于应收账款,包括其带来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重视。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债务形成坏账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只是短期或中期内公司需要承担一定的财务成本,我们也在坚守、期待和努力。”他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