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意思?日本人在台湾高调宣扬台湾是中国的,却被驱逐出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6:31 2

摘要:他们跑到台湾闹市区,高举五星红旗,用日语和汉语高喊台湾是中国的、他们爱中国等口号,甚至还用镜头记录下来,做成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只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日本还没急眼,那些台独就先坐不住了,他们想干什么?日本人此举又有何深意?

[月亮]每个国家总有独属于自己的显眼包,日本也不例外,当其他日本人还在为中国9·3阅兵而感到愤怒时,这两位日本人却跑到台湾,高喊一个中国原则。

他们跑到台湾闹市区,高举五星红旗,用日语和汉语高喊台湾是中国的、他们爱中国等口号,甚至还用镜头记录下来,做成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只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日本还没急眼,那些台独就先坐不住了,他们想干什么?日本人此举又有何深意?

两名日本公民,在台湾人潮涌动的西门町,高高举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并通过扩音设备,用清晰的汉语高喊出“台湾是中国的”等口号?

这起事件的核心人物田中裕之,并非一个普通的外国人,他今年42岁,对外声称自己毕业于日本知名的早稻田大学,在这次事件之前,他已经通过个人经历和社交媒体,精心塑造了一个层次丰富且充满争议的“亲华”形象。

田中裕之的个人履历为其立场提供了注解,他曾在中国大陆有过留学和工作的经历,并多次公开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喜爱,他现在的职业是日语教学与翻译,这一身份也让他与文化交流领域紧密相连。

他的个人生活选择似乎也在强化这一标签,就在2024年12月,他在台北市与一名台湾籍女性登记结婚,对于这段婚姻,他也毫不避讳地将其描述为自己“娶了中国老婆”,这种表述无疑加深了他与中国的捆绑。

不过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曾公开宣称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是要在日本建立“第二个中国”,这种宏大的个人愿景,使其在台北的行为看起来更像其一贯理念的实践。

但田中裕之的形象并非全然是温和的文化爱好者,他在日本国内同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曾因在靖国神社的相关行为引发过社会关注,这些过往的经历显示,他似乎习惯于通过制造争议来获得公众的注意力。

所以这一切都表明,西门町的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长期以来人设的延续与集中爆发,但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偏偏还是临近93阅兵的这个节点上?

这起事件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力,不仅仅是因为口号本身,更在于他对“舞台”与“道具”的精准运用,这些元素共同作用,将一个日常的商业区,瞬间转变为一个充满政治张力的空间。

先来看“舞台”,地点的选择极具策略性,西门町是台北最著名的闹市区之一,是本地年轻人和外来游客的聚集地,在这里进行活动,天然地保证了现场观众的数量和媒体曝光的潜力,为事件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而核心道具的选择更是直截了当,五星红旗,作为一个极具识别度的政治符号,直接而强烈地宣告了他们的立场,在台北的街景中形成了刺眼的视觉反差。

为了让这场宣告更具穿透力,他们还准备了辅助道具,麦克风的使用将个人化的呼喊转变为公共广播,极大地增强了现场的宣告性质,而整个过程被摄像机清晰地记录下来,这表明他们从一开始就未将目标局限于现场,拍摄本身就是为了后续的二次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名日本男子是以免签证政策进入台湾地区的,他们利用了这种便利的“客人”身份,却做出了挑战当地社会秩序的行为,这为其行动增添了更多的荒诞感和新闻价值。

分析这场展演的“剧本”与传播路径,可以发现他们真正的目标受众,或许并不是西门町街头的匆匆路人,他们整套行动逻辑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出口转内销”式的信息传播。

他们的口号经过了高度浓缩,主要包括“台湾是中国的”,以及“我们爱中国”,这些口号简短、有力,没有复杂的论述,非常符合当下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易于被记忆和转发。

他们现场使用了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用汉语高喊是向现场能听懂的华人直接传递信息,而用日语表达立场,则是在不断强调他们“日本人”的第三方身份,这种身份与其言论内容的组合,构成了事件的核心看点。

整个事件的关键环节在于后续动作,相关视频被迅速上传至中国大陆的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了对特定受众的精准投放,现场围观者认为此举充满挑衅,而在特定的网络空间里,这却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国际友人”的支持,从而引爆舆论。

有观点推测,他们的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包含了博取网络流量的动机,毕竟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类似的跨国争议性言行常常能迅速转化为巨大的关注度和讨论量,这种潜在的回报,也解释了他们为何要将事件的过程完整记录并主动传播。

事件发生后,台湾当局迅速作出反应,台湾“移民署”在8月25日正式宣布了处理决定,处罚结果明确而严厉的,田中裕之和另一名参与者被强制驱逐出境,并且在未来将被禁止再次入境台湾,而官方给出的处罚理由是,他们的行为已经“损害台湾社会安全与公共秩序”。

这一官方处理虽然是对其行为的惩罚,但在客观上却也为这场展演画上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句号,对于田中裕之而言,被驱逐的经历恰好可以构建一个“因言获罪”的叙事。

这让他得以在自己的目标受众面前,进一步强化其敢于表达立场的“勇士”形象,事件发生后他通过网络为自己辩解,坚称自己的行为没有违反任何法律,继续维持着一贯的人设。

最后这场由个人策划的街头行动,成功地撬动了多方神经,它不仅在台湾当地引发了舆论震动,田中裕之的行为在日本国内也招致了一些批评声音,部分意见认为这损害了日本的国家形象,事件完成了多层次的舆论发酵,其传播效果远远超出了西门町的那个小小角落。

田中裕之事件展示了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个人如何能够利用身份、地点和媒介的冲突性,策划并执行一场能够跨越地域、精准触达特定群体的政治表达,整个事件从人物塑造、地点选择、信息传播到最终被官方处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许多看似孤立的极端行为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套深思熟虑的传播逻辑与利益诉求。

信息来源:

来源:墨迷聊游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