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预展直击!把握夏日芳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6:07 2

摘要:“夏日芳华:中国书画网上拍卖” 现正开放竞投至8月29日下午3时,精彩预展现正于位于香港中环The Henderson的佳士得亚太区总部举行。拍卖汇聚全球显赫私人珍藏,搜罗古今众多名家绘画及书法,包括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林风眠及溥儒等中国艺术名家的多元作品

“夏日芳华:中国书画网上拍卖” 现正开放竞投至8月29日下午3时,精彩预展现正于位于香港中环The Henderson的佳士得亚太区总部举行。拍卖汇聚全球显赫私人珍藏,搜罗古今众多名家绘画及书法,包括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林风眠及溥儒等中国艺术名家的多元作品。

“夏日芳华:中国书画网上拍卖” 预展现场

拍卖更呈献焦点收藏包括来自张鼎臣旧藏的张大千荷花作品、新加坡傅氏家族珍藏中国书画,以及小听颿楼珍藏之书画珍玩。拍品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现代及当代的艺术精髓,无疑是收藏中国书画艺术品的绝佳机会,敬请把握最后竞投时机!

拍品编号68

刘宏先生珍藏

陆俨少(1909-1993)

《溪桥觅句图》

设色纸本 立轴

73.5 x 48.5 cm.

1979年作

估价:港元 200,000 - 400,000

拍品编号76

李可染(1907-1989)

《万安桥》

设色纸本 镜框
34.2 x 48.5 cm.

估价:港元 300,000 - 500,000

来源:

香港佳士得,中国近现代画,2011年5月31日,编号2688

拍品编号85

谢稚柳(1910-1997)

《红荷》

设色纸本 镜框

80.5 x 31.4 cm.

1943年作

估价:港元 150,000 - 250,000

拍品编号70

张大千(1899-1983)

《危峰拔地起》

设色纸本 立轴
67.8 x 38.2 cm.

估价:港元 120,000 - 180,000

拍品编号73

张鼎臣旧藏

张大千(1899-1983)

《荷花》

设色纸本 镜框

43.5 x 95 cm.

估价:港元 400,000 - 800,000

张鼎臣(?-约2007),河北人,少时师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暨装裱名家马霁川。1948年赴南京经营古玩生意,后定居香港。凭藉多年业界历练,张氏练就卓越鉴藏眼光,不仅与刘九庵、耿宝昌等鉴定大家过从甚密,更成为张大千在港搜求古书画及委托交易的重要代理人。大千每抵港必下榻张宅盘桓旬日,足见交谊之笃。1950年代,张大千携往海外之部分古书画经张鼎臣之手流通国际收藏界,其中多件精品后入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该馆东方书画收藏之重要构成。

张鼎臣与张大千合影

拍品编号48

傅氏家族珍藏中国书画

林风眠(1900-1991)

《江畔》

设色纸本 镜框
34.2 x 46.1 cm.

1941年作

估价:港元 150,000 - 250,000

出版:

《傅氏家族珍藏中国书画》,佳士得香港,2023年5月,第14页,图版5

傅氏家族中国书画珍藏记录了新加坡藏家傅金洪及陈秀芳伉俪近半世纪的收藏和情谊。傅金洪先生出生于马来西亚,在台湾修读音乐毕业后定居新加坡,于新加坡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手。陈秀芳女士成长于新加坡,后前往伦敦著名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设计,早于六十年代便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九十年代初,他们创立了“缘画廊”,举办了多场展览,展出了吴冠中、弘一、李可染、陆俨少、吴作人、朱屺瞻、王己千等多位近现代及当代水墨画家的作品。傅氏之子傅凯立传承二人的衣钵,继续管理和拓展傅氏家族的艺术收藏。傅氏家族将其拍卖所得用作慈善用途,期望帮助患有自闭症、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以及有认知能力障碍的老年人。

拍品编号77

溥儒(1896-1963)

《山居幽赏》

设色绢本 木板镜框
30.5 x 21 cm.

估价:港元 80,000 - 150,000

拍品编号87

新加坡私人收藏

黄冑(1925-1997)

《五驴图》

水墨纸本 立轴
68.2 x 59.3 cm.

1982年作

估价:80,000 - 120,000

拍品编号40

齐如山家族收藏

于右任(1879-1964)

《草书七言诗》

水墨纸本 立轴
147.8 x 39.9 cm.

估价:港元 40,000 - 60,000

此一批书画作品来自齐如山(1877–1962)后人收藏。齐如山是中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历史学家,以推动传统京剧的现代化而闻名,并曾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的重要推广者。齐如山在艺术界十分活跃,与画家齐白石交情深厚,齐白石常到齐如山在北京的四合院做客。

齐如山的后人,因自幼成长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对艺术也产生深厚的兴趣。齐氏的女儿曾师从徐悲鸿学习绘画,而外孙女贺宝善则学习音乐,并跟随冯康侯和顾青瑶学习绘画,后来成为出版作家。

拍品编号82

香港私人收藏

王文治(1730-1802)

《书法》

水墨洒金笺 镜框
90.3 x 40.3 cm.

估价:港元 30,000 - 50,000

拍品编号159

小听颿楼选萃

云石挂屏《雨后烟景绿》

直径 28 cm.

估价:港元 30,000 - 50,000

拍品编号155

小听颿楼选萃

冰纹马尾青花碎冻砚连木盒

长 12.5 cm. 宽 10 cm. 厚 1.5 cm.

估价:港元 20,000 - 30,000

听颿余芳:小听颿楼选萃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家族如广州潘氏家族般能将商业、文化和慈善事业融为一体,既超出同群且影响深远。潘氏家族原籍福建泉州,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迁居广东番禺。他们不但深深地融入广州地区之社会及经济,更加广泛地参与了划时代性的中西方交流,在文化、教育和慈善领域烙下历史性的印记。

潘氏家族人才辈出,汇集文人、学者、诗人、艺术家、收藏家、官员及儒商。当中潘振承(1714-1788)是十八世纪广州贸易体系中的杰出人物。家族拥有的同文行是当时广州十三行中最大的外贸公司,作为公行(清朝授权予西方国家进行贸易的同业公会)其中一位最强大的商家,致力推动中国之全球商业往来。1760-1788年在他的领导下,同文行发展蓬勃,传承至他第四子潘有度(1755-1820)后,家族生意蒸蒸日上,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到了十九世纪,潘氏家族的影响力已从商界扩展到文化保育领域。第三代传人潘正炜(1791-1850)是听颿楼的主人,听颿——意为“听帆声”——唤起了行商的宏伟气势和海上贸易带来的财富。潘正炜是一位用心专注的中国艺术收藏家和鉴赏家,他收藏了大量古代书画,并与当时广东地区众多文人交往,其中包括政治家兼艺术鉴赏家吴荣光(1773-1843),他为潘氏的许多珍藏作品题跋。潘正炜精心编撰《听颿楼藏书画》五卷及《听颿楼诗集》,向世人证明了他致力于保育中国艺术遗产的决心。

尽管公行制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瓦解,潘氏家族的知识和文化遗产仍得以传承。后世子孙走上截然不同但相辅相成的道路,崇尚知识、文化保育和社会福利。

至二十世纪初,潘氏家族成员定居香港,恪守家族传统对艺术和文化的崇敬依然坚定不移。其中著名建筑师潘祖尧(1942-2022)继承了部分听颿楼藏品,并进一步扩充收藏。他曾任敏求精舍主席,致力在香港和海外举办艺术展览。为了表示谦卑和对祖先的敬意,他将自己的收藏命名小听颿楼,英文为The Canton Collection,用以纪念历代祖先为他奠定深度欣赏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基础。

来源:沐清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