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给厌学儿子做“洗脑教育”,不到3个月,他复学了,变得越来越自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5:47 2

摘要:面临中考升学,身边的家长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高中升学的事,我心里的焦虑像潮水一样往上涌。

01

儿子从去年读初二的时候,就害怕考试,甚至一提考试就打喷嚏。

去年秋季开学后,他上了不到一个月的课,就频繁请假回家。

面临中考升学,身边的家长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高中升学的事,我心里的焦虑像潮水一样往上涌。

每天在餐桌上,三句不离学习:

“求你别再总想着请假了,赶紧收收心,考不上普通高中你可怎么办?”

“每天放学回来就在玩你的手机,现在吃饭还是机不离手,非得让我没收才肯罢休吗?”

“别光嘴上答应,行动呢!你这么不上进,老师都快放弃你了!”

说多了,儿子就翻个白眼,自己扒拉点饭菜去房间里吃了,“砰” 地一声反锁房门,根本不给我继续讲下去的机会。

到后来,不管我是苦口婆心讲道理,还是严厉训斥,他都无动于衷,软硬不吃。

更让我揪心的是,我发现他变得越来越叛逆,总跟我对着干。

经常看到他半夜12点还在玩手机,为此我们爆发了无数次争吵。

他梗着脖子跟我大声叫板:“你烦不烦,天天盯着我!我白天学累了,晚上看会儿手机怎么了!碍着谁了!”

他爸气不过,冲上前就往儿子后背拍了几巴掌:

一天天的不好好上学,还敢跟你妈这么说话?

儿子没敢还手,但眼神中却充满了仇恨。他狠狠的瞪着我们,胸口上下剧烈起伏,好像在看一个仇人。

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会用这种眼神看我。

从那以后,我们母子俩陷入了冷战。除了 “吃饭了”“衣服洗好了” 这种必要的沟通,他几乎不跟我说一句话。

看着他每天懒散懈怠的样子,我管不了、劝不动,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他的未来,焦虑得快喘不过气。

02

一边是升学压力,一边是叛逆厌学的儿子,那段时间,感觉自己都快抑郁了。

为了改变现状,我也在不断学习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断听课、听直播,看书,看文章。

直到了解到一个概念“洗脑教育”,豁然开朗。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曾经说过:

孩子的大脑,是可以被父母的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一定给孩子贴正面标签,不断笃定的告诉孩子你拥有自律、勤奋、专注等优秀品质,而且不断肯定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大脑会不断认同父母的“积极投射”,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标签的期望。

反之,如果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总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指责他们懒得、不爱学习,孩子的大脑也会照单全收,真的变得更懒、更厌学。

回想过去,我们对孩子的照顾简直像 “直升机父母”——

盘旋在孩子上空,时刻监控,随时准备俯冲下来解决所有潜在困难:

他上学前,家人会提前按好电梯等他;

他要出去玩,我们会先检查自行车的气够不够,不够就赶紧打好;

水果永远是剥了皮、切好块端到他面前;

书包沉一点,姥爷就抢过去帮他背;

就连他第一次自己骑自行车上学,不小心刮到别人的车,姥爷就再也不让他自己骑了,天天接送。

这些看似贴心的行为,其实都在无声地“告诉”孩子:

我们认为你做不到、做不好这些事。

孩子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会不断接收外界反馈来构建自我认知。

长期接受这种“照顾”,孩子会逐渐内化这个标签:

“哦,原来我确实是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我可能真的做不好这些小事。”

他不是天生没能力,而是我们从来没给过他练习的机会。

自我效能感越来越低的他,面对学习里的一点困难,第一反应不是 “我该怎么解决”,而是退缩或求助 —— 这也是他越来越厌学的根源。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立刻改变了教育方式,开始每天给儿子做积极的 “洗脑教育”。

下面这三个方法虽然简单,却帮我扭转了局面。

03

1、多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孩子

孩子讨厌的从来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时身边人的态度 —— 那些指责、控制和对比,让他对学习产生了抵触。

后来我们不再在学习上和他对抗,不再试图控制他的时间,他其实能慢慢感受到这份变化。

以前儿子周末晚上写作业,我们的回应方式是指责:周六周日两天干什么去了,非要拖到周末写。

现在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换一种说法:“都这么晚了,你还没忘要写作业,看来你对自己的学习很有责任感嘛。”

同样的场景,换一种正面解读,孩子的认知和感受也会跟着变积极。

他会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被忽略,自己的责任感被看见了。

2、允许孩子尝试,给孩子体验的机会

孩子主动提出想做一件事,本身就是值得鼓励的 —— 这说明他有探索欲、有行动力,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顾虑,把这份热情吓回去。

比如之前儿子说想养狗,我第一反应就是泼冷水:“养狗多麻烦啊!一天要遛好几次,还得喂饭、清理粪便,你根本没时间照顾它。”

但转念一想,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担忧,就剥夺他尝试的机会。

真正该做的,不是 “劝退”,而是在他尝试的过程中观察、陪伴,遇到问题时和他一起解决。

就像遛狗这件事,我不会问 “你今天去遛狗吗?”—— 这种问句很容易让他找借口推脱,而是换一种 “轻推” 的方式:

“今天咱们遛狗,是遛 10 分钟还是 20 分钟呀?”

用选择代替反问,能更好地调动他的行动力。

当然,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孩子对新事物的热情,可能会从最初的好奇兴奋,慢慢变成 “嫌弃”。

毕竟他之前没养过狗,对照顾狗狗的麻烦事预判不足。

但这很正常,我要做的不是指责他 “三分钟热度”,而是陪着他一起面对。

我会跟他说:

“妈妈也是第一次养这个品种的狗狗,现在也有点懵呢。咱们一起查查这个品种的狗狗有什么习性,需要注意什么,再分分工,好不好?”

14 岁的孩子,其实完全有能力照顾好一只狗,他缺的只是体验和经验。

就这样一点点引导,他慢慢在照顾狗狗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和价值感 —— 原来自己也能把一件 “麻烦事” 做好。

3、放大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发自内心地支持孩子

有句话叫 “注意力法则”:你越关注什么,就越能得到什么

所以我不再盯着儿子的缺点说教,而是把目光放在他的闪光点上,用 “正面洗脑” 给他种下积极的种子。

儿子特别喜欢摄影,他拍照片时选的角度、搭配的色彩都很有想法,总能抓住别人忽略的细节 —— 比如花瓣上的露珠、夕阳下的树影,拍出来的照片总让人眼前一亮。

以前他一有空就抱着相机拍,我心里总会忍不住想:“你要是把这份专注用在学习上就好了。”

但后来我慢慢放下了这种功利的想法:孩子能有一份热爱,本身就很珍贵;能无师自通地拍出好照片,说明他有这方面的天赋。

我想起他之前跟我提过,有一个镜头特别适合拍静物,只是价格有点贵,他没好意思再提。我没跟他商量,直接把那个镜头买了回来。

儿子看到镜头时,眼睛一下子亮了,愣了半天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声问:“妈,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这个?”

我摸了摸他的头,说:“以前是妈妈太狭隘了,总觉得兴趣会影响学习。现在我才明白,喜欢一件事不是坏事,妈妈希望你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天天开心。”

就这样坚持了不到 3 个月,奇迹真的发生了 —— 有天早上,儿子主动跟我说:“妈,我想明天去学校上课,落下的课我慢慢补,应该能跟上。” 我当时差点哭出来。

复学后,儿子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他会自己定闹钟起床,再也不用我一遍遍叫;放学回家先把作业写完,再去遛狗、拍照片;遇到不会的题目,会主动问老师或同学,不再像以前那样逃避;甚至有时候,他还会跟我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比如 “今天体育课我跑了第一名”“我们班的黑板报是我拍的照片当素材”。

我终于明白,所谓的 “洗脑教育”,根本不是控制孩子的思想,而是用积极的语言、信任的态度,给孩子足够的底气 —— 让他相信 “我能行”“我值得被爱”“我的爱好有价值”。

来源:爱学习的小明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