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家里老爷子体检查出血脂偏高,医生皱着眉头,说胆固醇有点吓人。可回家后他还是照旧吃卤蛋、鸡汤、牛腩面。女儿在餐桌上提醒他:“爸,你这不是才查出胆固醇高嘛?”
上个月,家里老爷子体检查出血脂偏高,医生皱着眉头,说胆固醇有点吓人。可回家后他还是照旧吃卤蛋、鸡汤、牛腩面。女儿在餐桌上提醒他:“爸,你这不是才查出胆固醇高嘛?”
他倒挺淡定:“我又没吃肥肉,怕啥?”这话让我在厨房差点把锅铲掉地上。很多人都以为只要不吃肥肉,就不会得高胆固醇,可真相远比这个复杂。
那天晚上我翻了家里冰箱,发现他最爱吃的那一盒卤鸭蛋,心里跟打翻了调料罐一样。一个鸭蛋黄里的胆固醇,居然是等量肥肉的25倍,吓得我第二天就把冰箱清理了一遍。
这不是我吓唬人,是实打实的营养数据摆在那儿。胆固醇不是只有肥肉才有,很多人就是忽略了这些“隐形”的来源,才让血管悄悄堵上了锁。
我那天翻资料时还特地看了鸡蛋和鸭蛋的差异。鸡蛋黄的胆固醇已经不低了,每100克大约370毫克,鸭蛋黄呢?高达870毫克。也就是说,吃一个咸鸭蛋,可能就超过一天建议摄入胆固醇的上限了。难怪医生看那张化验单眉头紧锁。我爸还以为他只是喝点汤,吃点蛋,没啥大不了,可这些“小意思”,就能慢慢堵住血管。
我跟他说这个数据时,他还不太信,说自己年轻时天天吃卤蛋也没事。我只能摊手说:“那是你年轻,血管弹性好。”年纪一上来,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胆固醇可不是说排就排得掉的。
尤其是动物内脏、蛋黄、鱿鱼这些,看着不像油腻,其实胆固醇含量爆表。最“王炸”的是猪脑,100克有3000毫克胆固醇,是肥肉的几十倍,我一听都头皮发麻。
我小姑就被这事坑过。她特别爱吃粉肠、猪脑汤,觉得这些“补脑”又不油腻。结果去年突发胸闷,送医院一查,动脉硬化已经形成斑块。医生的话我记得特别清楚,说她不是“吃太油”,而是“胆固醇太高”。我们老百姓总是把“脂肪”和“胆固醇”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
脂肪多的东西不一定胆固醇高,胆固醇高的也不一定显得油腻,这才是最让人中招的地方。很多人光看食物表面,觉得不油、不肥、不腻就放心大胆地吃。像虾、蟹、墨鱼这类海鲜,看着清爽,其实胆固醇含量不低。
尤其是虾头和蟹黄,属于胆固醇密集区,小孩子吃多了对发育期的血管也有影响。我家那调皮外甥就喜欢吃虾头,每次剥完一盘虾头都要舔舌头,后来体检时医生提醒我们要注意,小孩子虽然代谢快,但长期暴露在高胆固醇饮食中,会埋下隐患。
我邻居家有个退休教师,平时特别注意养生,不吃肥肉、不喝甜饮料,甚至连炒菜都用橄榄油。可去年春天查出血脂异常,连她自己都纳闷。她说:“我都这么健康了,怎么还出问题?”我问她平时吃啥,她说爱吃蛋黄酱拌沙拉,觉得很健康。
蛋黄酱每一小勺胆固醇含量吓人,尤其是全蛋做的那种。很多所谓“轻食”背后藏着高胆固醇陷阱,不是看起来清爽就真没问题。还有人爱吃牛骨汤、鸡汤,说是补钙、养胃。我婆婆就是典型代表。她那口老汤煮得香喷喷,一喝十几年。
我劝她少喝点,她总说:“我又不放油!”我就给她看数据:鸡汤、骨汤虽然表面没油花,但熬得越久,胆固醇越浓缩,汤里那股香,其实就是胆固醇的味道。很多老人就是靠一碗汤把胆固醇慢慢喝上去的,看着清淡,其实最“毒”。
我儿子去年迷上了速食泡面,一天要吃两包。看着没啥大油大肉,我也没太在意。后来认真看配料表才发现,调料包里有鸡油、蛋黄粉、肉粉精华,这一包泡面能带来近200毫克胆固醇,比吃一个鸡蛋还多。
加工食品的隐形胆固醇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调料包、肉松、香肠这些,看不出油,却暗藏“杀机”。
我也遇到过家长问我,孩子不吃肉,能不能多吃点蛋黄补营养。我说:“蛋黄当然有营养,但不能当饭吃。”蛋黄虽好,胆固醇高,吃多了反而有负担。儿童每天胆固醇摄入建议控制在300毫克以内,吃两个蛋黄就差不多满额了。如果再加上牛奶、奶酪、肉类,很容易超标。
我有个朋友是健身教练,练得一身肌肉。他每天早上五颗蛋,蛋黄全吃。我问他:“你不怕胆固醇高?”他说:“我锻炼多,代谢快。”
我提醒他一句,再快的代谢也不代表血管不会出问题。胆固醇高是个慢性积累的过程,哪怕年轻,也不能任性吃。后来他半年复查血脂,确实开始偏高了,才有所收敛。
我们平时做饭,也得注意烹调方式。像炸鸡、煎蛋这类高温烹调,会让胆固醇氧化,氧化胆固醇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元凶。比起胆固醇本身,氧化型胆固醇更容易损伤血管,这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的。所以我家现在鸡蛋基本用水煮,避免高温煎炸,既保留营养,也少产生有害物。
很多人问我,既然胆固醇那么可怕,是不是越少越好?我说:不是。胆固醇对身体也有用,是合成激素、维生素D、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问题是不能过量,更不能“过分集中地摄入”。像那种一顿吃六个蛋黄的,或者天天喝老火汤的,风险才大。要分散摄入,控制总量,这才是关键。
我婆婆现在知道了厉害,早上不再天天喝老汤,而是吃点燕麦粥、加点豆腐干,再配半个鸡蛋。豆制品富含植物固醇,有助于抑制胆固醇吸收,这招我亲测有效。
燕麦里的β-葡聚糖也能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重吸收,长期吃下来,她的血脂指标确实有改善。
我家现在也不再囤咸鸭蛋了,改成一周做一次水煮蛋,全家平分吃。女儿最爱的是煎豆腐配蔬菜,老爷子也慢慢适应了清淡饮食,嘴里虽然偶尔念叨“没味道”,但他自己也知道,血管这东西,堵上容易,通开难。比起吃得香,更重要的是活得久,活得舒服。
胆固醇这事,不是看热闹的事,是每个家庭的事。不是只有肥肉才危险,那些“看不见的敌人”才更可怕。我们得用眼睛看,也用脑子想。学会读懂食材背后的营养信息,是每个家庭主妇、妈妈、儿女都该掌握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2. 美国心脏协会.DietaryCholesterolandCardiovascularRisk:AScientificStatement. 3.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健康关系研究报告. 4. 世界卫生组织.Diet,nutritionandthepreventionofchronicdiseases.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脂防治指南(最新版).来源:张湘聊健康